第二章 商业第一节 百货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庆安县有经销百货商品的店铺22家,经销的品种主要有布匹、
絮棉、纸张、火柴和磁器等生活日用品。民国 3年(1914年),县城内较大的百货店铺有36家,
所经营的百货商品都是从哈尔滨购进的,其中有少量的日本货,但价格昂贵,人们很少购买。
伪满大同2年(1933年),县城内有百货业店铺52家,其中资本额最多的为2.7万元,最少的是50
元,多数店铺的资本额在一、二百元左右。1945年,随着本县商业的发展,百货业也日渐兴旺,
销售网点和商品销量都较以前有所增加。
1949年县城内较大的私营百货商铺有65个,国营百货商店 2个。1954年私营百货业网点减
少到31个,商品销售额为 20.75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11%。国营百货商店增加到4处,经销的
百货商品达千余种,出现了私营百货业与国营并驾齐驱的势头。同时在农村供销社也增设了百
货商品的销售部(组)。当时,本县经销的百货商品很少一部分是本县自产,大多数都是从外地
采购进来的。1954年本县开始对棉布、棉花、棉毛衫裤等棉线制品实行凭票限量供应。1955年
上半年,本县国营商业企业的百货商品销售额达到120.62万元,占全部商品销售额的50%。1959
年到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商业市场日趋萧条,百货商品供应开始紧张。特别是棉布、棉
花等商品更为奇缺,当时还有电池、暖水瓶、纸张、钟表、肥皂等多种百货商品长期脱销。直
到1963年,随着市场供应的改善,部分短缺的百货商品才逐渐恢复供应。1966年到1976年“文
革”期间,部分商品被列为“封、资、修”商品而严禁销售,有的甚至被销毁,使百货业遭受
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庆安县几个年份主要百货商品销售情况
1978年以后,商业市场日渐繁荣,一些紧俏、高档的百货商品开始进入柜台,但数量有限,
经常供不应求,直到1981年以后,才逐渐敞开供应。该年百货公司及下属企业的商品销售额达
到了1 780.9万元。1985年,全县有百货商店(场)8处,其他许多商店和农村供销社及一些个体
商户也都经营百货商品,商品种类有8大类,9 000余种,出现了国营、集体和个人同时经营、
互相补充、互相竞争的局面,促进了本县百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