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粮食储运

第三节 粮食储运




  一、储 藏

  1945年庆安解放后,粮食的储藏工作由龙南分局庆安粮谷转运站承担。当时转运站只有 3
栋房式粮仓和12个土圆仓,储量很少,其余的粮食则露天堆放。1952年,庆安粮库建立,这是
本县第一家专门储藏粮食的国营企业。当时粮食的储藏仍以露天堆放为主,粮食储藏量达6 250
吨。1957年以后,粮库开始使用圆穴囤储粮,每个囤子最大储量可达80吨。1958年10月,本县
在铁路沿线分别建立了高老粮库和石尹粮库,粮食储藏量分别为2 000吨和3 200吨。1962年,
庆安粮库建成一座面积为300平方米,储量为2 500吨的砖瓦结构的粮食储藏标准仓。1964年,
庆安粮库建成并使用一座高20米的大型烘干塔,平均日烘干粮食20吨左右。同年,粮库还购置
了输送量为每小时40吨的移动式粮食输送机 3台,初步解决了粮食入仓难的问题。1968年在民
乐公社富民大队建立了富民粮库,1985年库容量为 1.3万吨。1972年在同乐公社建立了同乐粮
库,1985年库容量为7 940吨。1975年大建土圆仓,每土圆仓高7米,直径10米,可容纳粮食180
吨左右。到1978年,全县共建成 219个土圆仓。同年试用电阻检温。1976年,本县在勤劳公社
建立了勤劳粮库,1985年库容量为 7 600吨。同年,庆安粮库的烘干塔全部改进为电动烘干,
日烘干能力达40多吨。同时其他粮库都先后购置了各种不同型号的粮食输送机,形成了输送机
连动线,并配备了发电机组。到1985年,全县共有粮库6个,其中铁路沿线3个。各粮库共有房
式粮仓259栋,穴圆囤365个,囤堆249个,最大总储量可达13.4万吨。

  二、调 运

  庆安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食的调运以调出为主。调出的品种主要有大豆、水稻、
玉米和高粱 4种,调入的品种有小麦和玉米等。本县调运的粮食全部由铁路和公路运输。铁路
运输的粮食由庆安、高老和石尹 3个铁路沿线上的粮库运出,公路运输的粮食由同乐、勤劳和
富民3个公路沿线上的粮库运出。1952年,本县按照省粮食局的粮食调运计划,调出粮食5万吨,
其中出口到国外的有1万吨,出口主要对象为苏联、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调入粮食5 293
吨。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以后,本县粮食的调出量不断增加。1959年,全县调出粮
食9.3万吨,其中出口到国外的有2.7万吨,调入粮食 7 530吨。在1971年以前,公路运输粮食
是用畜力车。1972年到1978年,公路运输大部分是雇用运输公司的汽车,每年入冬后是运粮旺
季,这一季节能完成全年运输量的 90%。1979年庆安县粮食汽车队成立,本县有了专业的粮食
运输队伍。同年,汽车运粮由原来的麻袋包装运输改为散积运输,提高了运粮效率。本县在粮
食调运工作中,认真执行“计划平衡,统一调拨”的方针,坚持“先中央,后地方;先军需,
后民用;先重点,后一般;先种子,后商品”的原则,每年都能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调运任。
1985年,全县共运出粮食6.5万吨,其中铁路运出4万吨,公路运出2.5万吨;调入粮食717吨,
全部由铁路运入。

   庆安县几个主要年份粮食储运情况统计表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