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信贷 一、农业信贷
农业贷款是国家从资金方面支援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支持农村社队和社队企业
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方面的资金问题。
建国前夕,为扶持翻身后的农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于1948年春,由绥化派来驻庆农
贷组,负责办理农业贷款业务。全年共发放贷款 2万余元。1949年建行后及时发放了以购买种
子为对象的实物贷款44 100元,当年收回29 243元,年末还有 7个区和铁骊县的铁力、田升17
个村,拖欠贷款14 927元。其中,实物有大豆21.6万斤,高粱 5.3万斤,玉米27万斤,水稻69
万斤。1950年为了配合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帮助互助组解决购买牲畜、农具、种子、草料等
资金。全年发放贷款58 911元,年末贷款余额20 580元。1951年,为帮助互助组和农民解决购
买牲畜、种子、农具和兴修水利的资金问题,并对从关内迁来定居在七、八两区的 217户移民,
投放了为期2年的无息贷款20 800元,年底农业贷款余额43 506元。贷款户数1 054户,平均每
户贷款 41.27元。随着物价的逐步稳定,将“备实贷实”的贷款办法改为“放现收现,活放活
收”。
自1949年到1952年,共发放各种农业贷款210 086元,其中用于购买种子的占29%,耕畜占
16.5%,化肥、农药占11.6%,移民占10%,农具草料占9%。1952年底,贷款余额达 62 576元,
比1949年增长近3倍。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贷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对个体农业按自愿互利、典型示
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积极支持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并帮助互助组逐步向初级农业社和高级
农业社过渡。从1953年到1957年累计投放农业贷款528.1万元,平均每年为105.6万元。1957年
末,农业贷款余额已达153.6万元。其中,农业社贷款占58%,社员贷款占 16.5%,农村合作社
基金贷款占17.4%。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贷款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和确有物资、物资适
用、群众欢迎、讲求实效的贷款原则,重点帮助部分生产队和社员,解决生产资金不足和生活
上的困难。从1958年到1962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 159万元,每年平均投放额为231.8万元。其
中,生产费用贷款占70.9%,生产设备贷款占12.1%,社员生活贷款占7%。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农业贷款坚持“收支平衡,略有回笼”的政策,把注重经济效益作为
发放贷款的重点。从1963年到1965年投放贷款404万元。其中,生产费用贷款占64%, 3年共收
回贷款411万元。
在“文化大革命”中,对农业贷款实行“当年投放,当年回笼”的方针。据1966年到1968
年,1972年到1975年的7年统计,共投放贷款1 287万元。其中,社队生产费贷款占 54.7%,社
队生产设备贷款占37.4%,社员口粮和生活贷款占4.3%。这期间共收回贷款1 274万元,收支基
本平衡。
1976年以后,为了适应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投放了大量支援农业资金。从1976年到1978
年的3年中,共投放农业贷款1 544万元,平均每年投放额 515万元。其中,社队生产费用贷款
占53.8%,社队生产设备贷款占22.7%,社队企业贷款占 10%。3年共收回贷款1 063万元。1978
年末,贷款余额为703万元。
1980年,农行本着“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原则,农业贷款的投放量不断增加。1980
年到1982年共投放贷款2 446万元。在重点支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也促进了以经济作物为主,
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生产的发展。
根据国务院1981年45号文件精神,在省行清贷工作会议以后,县农业银行于1982年6月至8
月,历时85天,在全县进行了清查处理积欠农贷工作,这是农贷管理上的第一次“大清查”。
至1981年末,全县积欠农业贷款1 353万元。其中,国家农贷1 264万元,信用社贷款89万元。
通过清查,属于延期还本免息的贷款135.7万元,属于核销处理的贷款7.5万元。全县共减少利
息收入32.5万元。
1983年,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制,生产形式发生了变化,农业贷款持续增长。1983年至1985
年共投放贷款3 981万元,平均每年投放1 327万元。由于贷款管理偏松,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
的影响,造成农业贷款投放的多,而收回的少。1983年至1985年,农业贷款积压 2 452万元,
占3年投放额的69.1%。
二、工商信贷
1949年庆安县人民银行建行不久,本着大力支持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引导
私人经济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前进的贷款原则,对新建的专卖公司发放短期周转贷款
632元。1950年为了支援农村供销社搞好粮食、土产和日用消费品的购销工作,以县联社为单
位,发放贷款2.8万元。同年还对粮油加工业发放收购粮、豆贷款 23 160元。1951年为了支持
国家收购粮食、油料,及时投放粮食贷款 148.3万元。同时还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制油、制酒、
制革、发电等地方工业发放贷款71 588元。年末贷款余额 166万元。1952年,为积极支持国营
商业取消金库,全面实行经济核算,先后对百货、煤建、土产公司发放以商品库存为对象的短
期贷款114.7万元,年末贷款余额344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把大力支持工业发展生产,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从1953年至1957年累计发放贷款 2 542万元。同时坚持了信贷必须按计
划发放和使用,必须有适销适用物资作保证,必须按期归还三原则。还对到期不还的贷款,采
取加收利息20%的措施。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国民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58年,在“支持大跃进”的
“左”倾思想指导下,信贷工作放松了管理,陷于盲目状态。在“要多少,贷多少”、“什么
时候要,什么时候贷”的口号下,贷款失去了控制,致使商业贷款由年初的115万元猛增到446
万元,工业贷款由年初的16万元增加到43万元。到1962年,在贷款政策上采取了紧缩信贷资金
的方针,在计划管理上强调分口管理,坚持集中、监督、平衡、压缩,控制了贷款的投放额。
1962年发放工业贷款146万元、商业贷款1 596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9%和16.5%。
庆安县历年农业贷款余额统计表 单位:万元
1963年至1965年,信贷工作坚持了“当年平衡,略有回笼”的方针和“紧中有活,区别对
待”的原则,信贷工作得到了加强。经过三年调整,信贷工作恢复了正常。1965年工商放款总
额1 216万元,比1962年下降30%。
“文化大革命”时期,信贷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除,工商信贷的职能作用
被削弱,挤占、挪用贷款现象有所发生。截止1976年,全县被挪用贷款资金 104.2万元,占当
时贷款额的2.7%。由于大量贷款被占用,出现大增资、小增产现象。1976年工业贷款 393万元,
比1966年增长5倍。但同时期的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9倍。
庆安县部分年份工商企业贷款统计表 单位:万元
1976年至1985年,在信贷计划管理上,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货挂钩,差额控制”
的办法;在资金供应上,改为有鼓励、有限制的经济手段,实行了“区别对待,择优扶持,以
销定货”的原则。1985年底,累计贷款75 460.5万元。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
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宗旨,积极组织农村闲散资金,适时发放
各项贷款。贷款金额逐年增多,有效地支援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庆安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几个年度贷款情况 单位:万元
四、基本建设贷款
庆安县建设银行自1976年成立后,本着“按程序、按计划、按预算、按工程进度”的原则
进行拨款。1980年实行财政体制改革,部分基本建设拨款改为基本建设贷款。至1985年底,累
计发放贷款1 899.03万元。
庆安县几个年份固定资产投资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