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职工团体

第三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职工团体




  一、职工组织

  庆安县的职工组织自建立时起,几经变革,至1973年才基本稳定。1946年 3月,庆安县成
立“工人部”,隶属于县“建国联合会”,部长由县工委副书记杨子荣兼任。

  1946年6月,撤销了“工人部”,成立“庆安县工人联合会”,设会长、干事各1人。同年
10月,“工人联合会”改称为“工会联合会”,会长改称主任。

  1949年 9月11日,召开了庆安县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时成立了庆安县总工会,选举产
生了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总工会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委员6人。

  县总工会成立后,积极发展会员,建立基层工会组织。1950年全县有基层工会39个,吸收
会员1 219人,占当时职工总数的59%。

  1954年1月,庆安县总工会改称为庆安县工会联合会,至1958年吸收会员2 840人,占职工
总数的91%。

  1959年 3月,根据省工会“关于工会体制规定(草案)”精神,对县工会组织机构进行改革,
恢复了“庆安县总工会”名称,内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生产委员、财务委员。实行委员制,
同时撤销了商业、教育、轻工业等产业工会。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总工会被撤销,成立“庆安县革命职工代表大会”( 简称
“工代会”),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1973年 6月,撤销“工代会”,恢复庆安县总工会。县总工会恢复后,工会组织迅速展。
1973年全县职工总数为11 888人,工会会员达8 964人;1980年职工总数为 14 934人,会员达
13 111人。到1985年底,县总工会内设机构有: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女子生活部、财务
部和办公室,全县基层工会组织发展到223个,吸收会员达16 870人。

  二、代表大会

  自1949年庆安县总工会成立,至1985年末,庆安县先后共召开了14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庆安县历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情况表



  三、工人运动与工会工作

  解放前,庆安县职工尤其是产业工人,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
迫下,政治上没有地位和人身自由,经济上受剥削、受奴役,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资本家和
业主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降低工人工资等手段,榨取工人的血汗。

  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激起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反抗。开始,他们以怠工形式暗地里和资本家
进行斗争,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受剥削程度的加深,这种斗争逐渐发展到公开罢工的形
式。伪大同元年(1932年),庆城特支派党员张世杰,在本县“东发河”烧锅发动30多名工人举
行罢工斗争,向资本家提出了增加工资,缩短工时,恢复 3个节假日(五月节、八月节、春节)
的要求。接着“源升洞”烧锅也举行了以工人吴殿元为首的20多人参加的罢工。伪康德9年(1942
年 ),油坊工人何玉声带领工人举行罢工,要求资本家为工人增加工资和缩短工时。在罢工斗
争中,由于广大工人紧密团结,斗争坚决,迫使资本家接受工人提出的复工条件,取得罢工的
胜利。

  县亚麻厂工人在反抗敌伪统治和资本家剥削的斗争中,曾先后 2次暗地将亚麻垛点燃。一
次亚麻厂工人张金生无端遭工厂“把头”毒打,激起工人的义愤,群起反抗,罢工3 天,后经
厂长出面赔礼,工人才复工。在反抗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斗争中,使工人阶级经受了锻炼,
阶级觉悟得到了提高。

  解放后,工人阶级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组织起来,建立“工人部”和“工人联合会”等工
人组织,在搞好生产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各项政治运动。在1946年的反奸除霸斗争中,庆安县
成立了工人纠察队,夜间放哨、巡逻,监视地、富、反、坏分子的不法活动,帮助公安机关维
持社会秩序。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县总工会组织全县职工积极参军参战,同时开展拥军优属工
作,支援前方。全县有1 752名职工踊跃为抗美援朝捐款。县皮鞋店仅1次就为前线做军鞋 500
多双。

  在1949年至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县总工会组织全县职工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和增产节约运动,参加竞赛的职工人数不断增多。在竞赛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广大职工的聪明
才智和创新精神,由最初的单纯体力竞赛逐步转向提高职工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和开展技术革
新、发明创造上来。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创造生产新纪录,以改进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形
式。至1952年,全县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300余条,其中被采纳180余条,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
巨大物质财富。县酒厂工人吕喜连在开展竞赛活动中,创造烧酒工序纪录,每班节约用煤 500
多公斤;贸易米厂工人刘怀昌,带头改进制米操作方法,使制米产量增长 1倍多,质量也由原
来的三、四等米平均提高到二等米;油厂工人张瑞增,由原来的瓦斯机生产豆坯子,改用汽力
机的废汽蒸豆坯子,提高了产油量,使成本降低了40%。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县总工会组织全县职工继续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
同时随着广大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竞赛的形式更加新颖,范围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显著。

  50年代束,工会组织带领广大职工开展了学先进、赶先进和“一帮一”、“一对红”活动。
各行业都树立了标兵,使之比有目标,学有榜样,赶有措施,帮有对手。同时还开展了技术革
新与技术革命的竞赛活动,在改进劳动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和节约原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上
下功夫,鼓励职工的发展创造精神,大练基本功。到1961年,一些生产企业达到了机械化、半
机械化作业程度,全县有3 960名产业工人脱离了笨重的体力劳动。

  60年代初,县总工会组织广大职工开展了以优质高产、多品种、低消耗为内容的红旗竞赛
活动。在竞赛中,各基层单位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确定相应的竞赛项目。

  1961年,县农业机械厂为了适应春耕生产的需要,开展了以支援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农机具
检修赛、农机具生产对口赛。春耕前组织10个技术服务队,深入农村检修了 2 000余件农机具。

  庆安县制米厂在竞赛中大搞节约挖潜,1962年将制米时清理出的 180吨瘪稻子进行再加工,
制成成品粮72吨,其中提出好大米20吨,为国家节约了粮食。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左”倾路线干扰,工会工作处于低潮段。
1978年以后,党的工运路线得以恢复,工会工作重新步入正确轨道,各级工会组织围绕党的中
心工作,对广大职工进行远大理想教育和工人阶级传统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社会主义
劳动竞赛活动。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81年。庆安县根据国务院转发的《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
表大会暂行条例》,推行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首先在县农业机械厂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工
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逐步推行。到1984年,全县有 150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职工代表
大会制度,并在工作中认真行使职权,从而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了职工管理企业
的能力,使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工会组织在带领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同时,还注意关心职工群众生活,维护职工
利益,帮助职工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各级工会组织协助行政兴办了职工食
堂、宿舍、托儿所、幼儿班等各项福利事业。1956年,全县基层工会还建立了互助储金会,开
展互助、互济活动。如兴山林场工会建立的互助储金会,把立足点放在解决职工生活困难上,
至1981年,这个互助储金会的金额已达到 9 000多元,做到一人有难,大家支援,既体现了职
工团结协作精神,又减轻了国家和单位的负担。同时,工会组织还协同有关部门对生活上确有
特殊困难的职工予以必要的救济补助。

  此外,工会组织注意抓了职工的文化学习和文体娱乐活动,配合行政部门经常举办文艺汇
演,诗歌朗诵、音乐会等文艺活动,并经常开展球类、棋类、田径等项体育竞赛活动,丰富了
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