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一、青年团组织

  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庆城县就建立了青年团组织。1930年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弓日
均、韩光宇、崔再顺、朴允善、韩宽伍、金春莲(女)、柳洪来等人受组织委派相继从青冈、阿
城、尚志等地来庆城县稻田公司屯从事革命活动,筹备建团工作。同年 5月,在中共庆城特支
成立的同时,建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庆城特别支部”。崔再顺任团特支书记,韩宽伍、
韩光宇为委员。1931年1月,崔再顺调往阿城县,韩宽伍任团特支书记。

  团特支成立后,不断吸收进步青年加入团组织,使团员队伍迅速发展。1932年春,团庆城
特支在东兴建立了分支部,吴万春任分支部书记,金永熙、张光先任委员。

  1933年2月,因党团组织遭敌人破坏而停止了活动,当时有共青团员24名。

  1949年 2月,庆安县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随之在县政府、公安局、中学、
鞋厂等单位开展了建团试点工作。至5月份,建立了7个团支部,发展78名团员。5月4日,成立
了城区团委。在城镇建团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又在农村相继开展了建团工作。

  1949年11月29日,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庆安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新
民主主义青年团庆安县委员会,大会选举县委组织部部长李昌同志兼任团县委书记,孟庆祥为
团县委副书记。当时全县已建立了3个区团委,18个团支部,1个独立团小组,共有青年团员260
名。

  团县委成立后,团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到1951年已建立9个区团委,1个机关团委,25个团
支部,68个团小组,全县共有团员365名。

  1957年 5月,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庆安县委员会改称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庆安县委员会”。当时,全县有26个基层团委( 其中城
镇有机关、农林、文教、工业、商业等5个团委,农村有21个团委),4个团总支,286个团支部,
6 288名团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共青团组织瘫痪。1968年 3月在县革委会内设共青组。
1970年12月12日,庆安县召开第十三次团员代表大会,恢复共青团庆安县委员会。基层团组织
也相继恢复,农村各人民公社和城镇各科、局都设立了团委或直属团总支。

  1980年,城镇各科、局团委和直属团总支相继撤销,设立了农林、财贸、工交、文卫、机
关等5个大系统团委。1984年2月,撤销大系统团委,恢复各科局团委或直属团总支。

  至1985年底,团县委内设办公室、学校部、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青农部。全县设立42个
团委,242个团总支,1 115个团支部,共有团员18 021名。

  二、团员代表大会

  自1949年庆安县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至1985年末,共召开了十六届团员代表大
会。

   庆安县历届团员代表大会情况



  三、团组织活动

  共青团庆城特支自成立之日起,便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广大爱国青年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
的斗争。他们配合中共庆城特支,采取集会、讲演、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唱革命歌曲等形式,
向群众传播革命道理,帮助少年儿童建立了“少年队”组织,并组织他们从事站岗放哨、查路
条、传送消息等项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些团员和进步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奔赴抗日斗争第一线。1932年
8月,团特支的朴林绪、韩宽三、金太极、崔勇均等共青团员和一些进步青年参加了巴彦游击
队,投身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建国后,庆安县各级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率领广大团员和青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事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

  1950年,庆安县广大团员、青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 80%以
上的团员、青年订立了爱国公约,并开展了支前献工献物活动,捐献资金达 6万余元。同时还
开展了拥军优属活动,参加为军烈属种地、铲地、收割、修房子等项义务劳动。1952年农业合
作化运动中,全县各级团组织号召团员青年踊跃入社,团县委先后组织召开 2次农业合作化积
极分子代表大会。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团县委组织团员、青年,学科学、用科学,开展“五好青年”竞赛
活动。号召团员献书捐款,办起了54个流动图书箱,平均每季度在城乡各地流动一次。为广大
群众读书学习提供了方便条件。同时组织团员、青年成立了 110个科研小组。在农村,开展
“科学种田,专攻低产作物”活动,进行种子改良和植物嫁接等项农业科学试验,培育出高粱、
玉米、水稻等优良品种,黄瓜与角瓜、土豆与西红柿的嫁接实验也获得成功,从而提高了农作
物的产量。团省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个别尖端项目曾在北京青年展览馆展出。在城镇,广大
团员、青年围绕生产中心,开展了小发明、小革新和增产节约竞赛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技术革
新和生产突击能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团组织瘫痪,一些青年参加了“红卫兵”组织,部分青
年受林彪、江青反革命路线影响,被社会坏人利用,参与了造反夺权和批斗老干部等项活动,
由此不仅影响了广大青年的正常学习和工作,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粉碎林彪、江青反
革命集团后,广大青年通过认真的反思,重新回到团组织怀抱,在团县委领导下,围绕党的中
心工作,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适合青年特点的各项有益活动。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团县委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相继
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争当新长征突击手和创先争优等项竞赛活动。全县团员青年建立学雷
锋活动小组5 400多个,做好事3万余件,在活动中有 3 000多名青少年受到各级党团组织的表
彰奖励。团县委还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了以“我为家乡织绿网”为主题的植树造林活动,共营造
青少年林1万多亩,义务植树456万株,并在此活动中采集大量树种、草种,支援甘肃人民的绿
化,受到省“采种支甘”领导小组的表彰。

  1982年至1985年,全县各级团组织深入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中心的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采取讲演会、报告会等形式。教育青少年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
德、讲秩序,做到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心灵美,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
社会主义。并结合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开展了优质服务,美化厂(场)区、校园,推广文明礼貌
用语、帮教后进青少年等项有益活动,充分发挥了党的助手作用。

  四、少年先锋队

  1950年,庆安县按照上级团组织部署,本着先城镇、后农村的原则,首先在城镇学校中建
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简称少先队)。吸收15岁以下进步少年儿童 395人入队,并于1951年相继
配备了11名专职少先队辅导员。此后,全县的少先队组织由点到面,由城镇到农村迅速发展起
来。各学校设大队部,班级设中队部和小队部。至1958年,全县城镇5所学校和农村136所学校
全部建立了少先队组织,共有少先队员19 566名,辅导员565人。1980年,全县共有300个少先
队组织,35 986名少先队员,1 216名辅导员,其中校内专职辅导员11人,兼职辅导员800人,
校外辅导员405人。至1985年,全县共有少先队员55 488名,占在校适龄学生总数的89%,有少
先队辅导员1 791人,其中校内专职辅导员27人。

  少年先锋队的主要任务是对学校及社会少年儿童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
少年儿童爱国家、爱集体、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共产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