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移民安置

第四节 移民安置




  一、国外移民

  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东北后,为了维持他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加紧掠夺本地区的物产,镇
压东北爱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除了其他压榨手段外,还采取了有计划的集体移民的措施,以武
力强行霸占东北土地,企图长期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日本政府于1938年开始,由日本移来庆
城所谓“开拓团”前后共 3批。主要地区为庆城县境内东部与北部近山区,日寇强行收买当地
农民的土地、房屋,驱逐当地的农民,强行并屯。如1938年,在现同乐乡境内就强行驱迁26个
屯的中国农民,放火烧毁了他们的房屋。

  据1941年统计,日本政府共向庆城迁移民723户,2 220人,占地面积 1.2万余垧,占自然
屯92个。

  开拓团移民,除一般的集体移民外,还有名为“满洲开拓青年义勇队训练生”,庆城当地
农民称之为“小孩团”,属于满洲开拓青年义勇队训练所管理。分基本训练所,特别训练所,
甲种训练所,乙种训练所。甲种训练所属满洲开拓株式会社经营,乙种训练所属训练本部直营。
设在庆城县的训练所属甲种训练所。1938年 1月开始移入庆城名叫“不二”的训练所有训练生
52人;名叫“志贺”的训练所训练生数 101人。庆城县的开拓团,也包括这些训练所的训练生
在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庆安县日本开拓团的移民均集中于庆安城内,遣送回国。

   庆安县1938年—1941年侵占庆城县的日本开拓团分布情况



  二、国内移民

  从1949年到1959年,全县共安置移民 5 502户,22 797人。其中有内地迁来的移民垦荒队
员和从河北、山东、吉林、辽宁等地盲目流入人员。

  政府对来自各地的移民进行了妥善的安置。经济上给予大力扶助,鼓励他们艰苦奋斗,努
力生产,建设边疆,建设新家园,树立长期安家立业思想。庆安县政府安置移民主要采取 2种
措施。

  (一)分散插队安置政府将移民插到农业生产基础好的社队参加生产,在老社员的帮助下,
使他们尽快地掌握生产技术,适应当地生活习惯,1949年至1959年10年间,分散插队安置移民
共22 304人。为了解决移民生活困难,国家于这10年内先后贷款共计310 600元,建房1 873间,
并给予吃粮等方面的照顾,这10年间政府前后共下拨74 820 元,做为移民生活补助费。

  (二)集中安置 1956年,县政府在当时的老六区(今丰收、平安、两利三乡镇)、老七区
(今发展、勤劳、丰田三乡镇)新建了2个移民新村,安置由山东移来的垦荒队员493人。国家投
资18.7万元,贷款11万元,建房160间,买马102匹,牛66头,大车20台,开荒 500垧。但因为
建村基础薄弱,当年又遇到歉收,垦荒队员1956年末返籍的达 238名,因而将两新村合并接收
安置了由肇东迁来的1个新村。抽调了4名有农业生产经验的领导干部分别担任新村主任和县政
府的长期驻在员,抽调一定数量的人员做为新村农业技术方面骨干力量,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
上的指导,并从劳动、大罗镇、平安等3个乡抽调40 名当地社员到新村指导农业生产。1957年
2个新村共种地469垧,每个劳动力平均种1.61垧。

  从1960年2月18日后,移民工作由庆安县劳动局管理承办。

  三、自流人口

  建国后,由于庆安县靠近林区,交通方便,每年都有一些外地人盲目流入。1959年以前,
自流人口随移民分批进行了安置。1960年县民政科建立了自流人口收容遣送站,主要是收容外
地自流人口,动员并遣送他们回原籍参加生产。

  从1960年建站以来,到1985年共收容15 381人,其中遣送回原籍的14 363人,安置农村参
加生产的3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收容遣送工作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如“守门等客”。以及把不
应收容的对象收容进来;在管理上对被收容人员歧视、变相体罚等,混淆了福利单位和专政机
关的界限。

  “文化大革命”后,自流人口收容遣送站的工作人员转变了工作作风,主动和有关部门配
合,深入到街道、车站进行收容工作,纠正了歧视自流人员和变相体罚的错误作法,加强了思
想教育工作,并逐步改善自流人员居住和伙食卫生条件,对参加劳动人员给予补贴。

  1983年,由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自流人口明
显减少,收容和遣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1985年收容遣送自流人口为213人,而1979年则为41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