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十六篇 教育

篇下序




  本县的教育事业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办学形式为私塾,光绪初已有私塾五、六处。此
种私人办学形式延续到伪康德 5年(1938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余庆县建立第一所官办小
学。到民国19年(1930年)县内共有小学28所,学生 3 000人。学生大多数为本地地富及有钱人
家子弟。这个时期官办小学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和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教
育,教学方法为死记硬背、填鸭式。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行殖民主义统治,在教育上加强奴化教育,实施所谓
“新学制”,通过删减文化课分量,增加“日满一体”、“日本亲邦”等一整套奴化思想内容,
企图削弱青少年民族意识,成为日本侵略者的驯服奴隶。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的改革,促进了本县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劳动
人民的子女都有了学习的机会。中小学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
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教学质量除“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外,都有显著提高。历年高
考,庆安输送到省内外大专院校的考生均名列全区前茅。

  截止到1985年,庆安县小学由解放初的29所发展到198所;中学由解放前的1所发展到32所,
有职业中学 8所。此外,庆安县成人教育和师资培训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