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私塾

第一章 各类教育

第一节 私塾




  清朝同治年间,随着本地移居人口日益增多,商贾日繁,才有“私塾”这种私人办学的教
育形式,每个私塾一般只有1名教师,学习年限也不固定。

  私塾没有法定教材,大体分“启蒙”和“科考”两类课本。前者有《百家姓》、《三字经》、
《千字文》和《庄农杂字》(也称《四言杂字》)等。读会这些书,大体可识二、三千字,基本
可以满足一般社会交际之用;后者有“经”和“书”两类:经即五经( 《诗经》、《书经》、
《易经》、《礼记》和《春秋》 );书即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民国 4年(1915年)庆城县公署对县内40余处私塾进行改革,教学内容设修身、国文、算学、
体操、手工诸科;教师亦多换用素质较高的担任。东北沦陷时期,伪康德元年(1934年)有私塾
24处,学生510名,伪康德3年有私塾41处,教员41名,学生 992名。当时有声誉的私塾有冷家
学房私塾、四合成私塾、胡家店私塾、西梁家私塾、郭禄私塾、大罗镇私塾等。仅县城内便有
私塾达7处之多,学生近200余人。较著名的塾师有:王少坤、梁汲三、王兴周等人。伪康德 4
年私塾被改为“国民义塾”。伪康德5年,全县最后的1所私塾——王兴周私塾停办,私塾这种
陈旧的教育形式被彻底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