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余庆县(今庆安县)成立了第一所公办小学——余庆高等小学堂,
招收了30名学生。光绪三十三年更名为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本县先后在农村成立了
“宋儒”、“理财”、“银汉”、“恭宽”、“玉关”、“吉祥”、“屹山”、“福隆”等 8
处乡村初等小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在乡间又增设“瑚嘉”初等小学堂 1处。宣统二年,
在镇内创办第一所女校——幼女初等小学,魏秋香任教师,学生20余名。同年又增设庆西、庆
东初等小学各1处。
清代小学为5、4制,即初小5年、高小4年。均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
史、地理、格致和体操等课程,高小增添图画课。
民国2年(1913年)余庆县成立“浚源”、“铁力”、“庆北”初等小学各1处。民国 3年建
立“庆南”初等小学 1处,并改“铁力”初等小学为“三合”初等小学。至此,全县共有小学
校16所,学生1 229名,教师63人。民国10年成立了西城初高两等小学校(1970年起更名为第四
小学校)。民国14年城内又增加1年平民初级小学校。至民国19年县内共有小学28所,学生共3 000
人。
民国2年,小学改为4、3制,即初小4年,高小 3年,初小与高小均设修身、国文、算术、
历史、地理、音乐、图画和体育等课程,女子初小,高小则外加缝纫课。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全县城乡共有小学校28所,学生2 267人。大同2年乡村小学停办,
只有城内4所小学照常开办,有学生548人。伪满康德3年城乡共有小学校24 所,学生 2 148人,
教师55人,其中乡村小学20所,教师22人,学生908人。此外,城内有1所朝鲜小学校,教师 3
人,学生80名。伪康 德4年,日伪当局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奴化教育,实行“新学制”,削减教
材内容,课程设置日语和满语、算术、音乐、体育、图画、手工等,还有“国民道德”课和
“建国体操”课。儿童一入学就必须学日语。在学校中极力向学生灌输“日满协和”、“日满
共存共荣”。强制背诵效忠日寇和伪满皇帝的“国民训”,每天朝会要向日本皇宫和伪满皇帝
皇宫“遥拜”,路过“神社”(供奉日本祖先)和忠魂碑(纪念侵略东北而死亡的日本军人)必须
敬礼等,以此来削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行奴化教育。
解放后,1946年春,庆安县人民政府着手复兴教育事业,安排中小学开学,废除原有的教
育制度及伪满各科教材,使用东北人民政府的统编教材。对原有教职员,一般采取了留用的政
策。解放初,全县29所小学,学生4 872人,教师125人。
同年,庆安县政府教育部门在农村元宝沟、巨源泡、胡家店、姜家店、西梁家、大罗镇、
周文林等地建立了中心校。本年小学有很大发展,由年初的29所发展到81所,学生由 4 782人
增至6 689人,教师由125人增至186人。至1949年全县有小学130所,学生19 300人,教职工425
人;并于年末建立了团队组织。
在教学方面,自解放后到1956年,本县的小学课程为: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常
识、体育、音乐等。1953年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守则》、《班主任工作条例》,对学生进行
“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教育方针。
1958年本县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小学增到159所,教职工676人,学
生达26 433人。
1964年,中央发布了《全日制小学工作条例》、《小学四十条》,狠抓普及小学教育工作。
同年,全县小学增至408所,教职工1 146人,学生37 416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大部分时间学“最新指示”,学
“语录”,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荒废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敢教,学生不愿
学。1967年县革委提出响应党中央“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实行开门办学,但仍然忽视课堂教
学,教学质量显著下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庆安县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重点抓提高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1979年,农村公社恢复了中心校体制,废除小学带
初中班的体制,学校逐渐走上正轨。
从1949年到1985年,小学校增加到198所,教职工2 656人,学生达到55 7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