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一、扫盲

  解放初期,1947年全县有青壮年文盲75 304人。县委宣传部、县政府教育科组织群众进行
扫盲工作。在农村主要利用冬季空闲到春耕前,以办冬学的形式,利用小学教室,聘请小学教
师兼任扫盲工作。1947年和1948年两年,每年参加扫盲人数为 1 500人。但认识几百字的青壮
年,经过八、九个月的农事劳动,学过的知识得不到巩固,复盲现象比较严重。

  1949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1949年冬学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县、区、村三级冬学
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农村深入地开展了冬学运动。从1949年起参加扫盲班学习的脱盲人数逐年
上升。

  1952年,庆安县成立了扫盲办公室,指导全县的扫盲运动,全县推广了部队“祁建华速成
识字法”,推动了工农业余教育事业。农村有条件的村屯把扫盲班转为常年学习班,实行师生
合同、保教保学的办法。农村的常年班,坚持“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暂停”的办法,从
1952年开始,逐年培训民师,交流与推广扫盲经验。在组织形式上,化整为零,从班分散为小
组乃至个人;在地点上,从教室分散到炕头和田间地头;在方法上,广泛推行“看图识字”的
办法。各乡镇都配备了扫盲中心校长和教员,专职负责扫盲工作。

  1958年,凡是有学习条件的地方,青壮年文盲绝大多数都参加了扫盲学习。在本年的 3月
至4月,全县开展扫盲突击运动。经过1个月的突击,使全县青壮年 80%的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又于该年的下半年进行了扫除剩余文盲大会战。到11月,在扫盲班学习的38 802人,有36 694
人脱盲,占全县青壮年文盲人数的97%以上。

  1982年至1985年,全县参加扫盲学习的共1万余人,经过学习有6 219人脱盲。

  二、文化补习

  为了提高在职干部职工的素质,加强文化修养,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庆安县于1949年建
立了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和职工文化补习学校各1处。1954年上述2个学校合并为庆安县
机关企业职工业余文化校。到1957年共招收70个班,学员3 459人。

  1958年7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红专教育,全县城乡共建立红专学校157处,其中机关干
部红专学校1处,工业、财经、文教等系统各1处,手工业红专学校1处,乡镇红专学校152处。
参加各级各类红专学校学习的共13 856人,其中干部1 500人,工人2 076人,农民10 280人。
全县红专学校中有专职教员14人,兼职教员77人。

  1958年,庆安、铁力两县合并后,全县共有红专学校210处,学员36 938人。其中工人2 493
人,农民25 637人,店员1 416人,干部1989人,知识分子1 203人,街道居民 4 200人。1959
年 8月20日,庆安县干部红专学校被撤销,分别设立庆安县干部业余政治学校和庆安县干部业
余文化学校各1处。又增设了财经职工干部红专学校和工业职工干部红专学校各1处。各学校均
在同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1959年职工干部业余文化校设3个高中班,学员180人;6个初中班,学员350人,学员仅限
县直机关干部。到1963年各系统的文化学习班合并,校名为庆安县职工干部文化校,有教师12
人,开设5个高中班,学员160人,6个初中班,学员350人。此外还开设了 1个机关应用文班,
学员5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职工干部文化校停办。1979年恢复。校名定为庆安县职工业余文
化学校,属县总工会领导,有专职教师10人。从1979年至1985年 6年间,该校先后举办了高中、
初中、英语、日语、机械制图、电工、工业会计、珠算、工业干部、摄影美术、通讯、裁剪、
大专中文自学辅导等共46个教学班,培养学员2 400人。

  自1981年,庆安县还按照上级要求,对在职职工进行文化和技术的“双补”教育,至1985
年,全县共有 8 360人参加了文化技术补习。通过双补教育,提高了职工的文化和业务素质,
其中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281人,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8 079人。

  三、职业学校

  庆安县自1958年,先后建立了卫生、农业、农机、商业、供销、粮食、建委、技工学校等
8所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员。

  (一)卫生学校

  成立于1958年9月。建校初期,招收3个专业班:中医班50人,医士班50人,护士班50人。
课程设置分文化课和专业课两类。1959年医士班和护士班停办,只保留中医班。学员毕业后分
配到县医院和农村卫生院做中医工作。1965年6月,县卫校招收60名半工半读学员,学制2年,
毕业后大部分回农村任中级医师。

  1978年庆安卫校改为绥化地区卫生学校庆安分校,开设生理、解剖、药理、病理、微生物、
中医基础、针灸、护理等专业课和一些文化课。1979年以后,卫生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对在职医
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1980年至1984年,先后办了16期培训班,为卫生系统培训了大批专业人
员。

  (二)农业学校

  成立于1959年,招收农学、林学、水利和畜牧兽医 4个专业。1961年该校改为农业中专,
配备教职员工40余人,1962年该校停办。

  (三)农机学校

  成立于1973年,该校以办培训班为主,主要培训农机管理干部,农业机械驾驶员和技术人
员。自1981年至1985年共办培训班10余期,培训职工1 287人次。

  (四)商业职工学校

  成立于1979年 3月,以培训本系统职工为主。自1979年至1984年,先后举办20期青年职工
文化课与业务补习班,培训职工1 500余人次。1984年开始办短期英语培训班,每年招收2期,
每期学员20人。同年商业学校面向社会招收商业财会班,学制2年,1985年该校举办3期岗前培
训班,培训职工472人。

  (五)粮食职工学校

  成立于1979年 7月,重点培训本系统职工,自学校成立至1985年共办了13期培训班,培训
职工1 o00余人次。

  (六)供销职工学校

  成立于1980年,该校以办文化与业务补习班为主,兼办函授业务。自建校至1985年共办补
习班10期,培训职工1 000余人次。

  (七)建委职工学校

  成立于1981年 7月,面向绥化地区建设系统招生,开设土木建筑专业课。1983年经国家教
育部批准,该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学制 3年,学员毕业后国家承认中等学历。当年招收学员
54名。

  (八)技工学校

  庆安县技工学校成立于1981年8月,隶属于县劳动局。校址在庆安县城北。校舍4栋,使用
面积为1 200平方米。

  建校初,有教职员13人,招收学员 123名。开设酿造专业课和语文、数学、政治、物理、
化学、体育等基础文化课。教学安排为:第一年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第二年为实习课。学制
2年,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该校1982年招收80人,教职员工增至17人。1983年招收 120名新生。1984年又招收80名新
生,教职员工增至22人。1985年招新生120人,本年增设 1班自费生,学额为50人,学制改为3
年。

  四、各类函授

  (一)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庆安县创办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庆安工作站,归县成人教育办公室领导。办
学目的是为地方培养具有专科水平的建设人才。招收对象主要是在职职工。

  1979年和1982年,根据省电大的招生规定,先后招理工科电子工程、机械工程2个专业各2
期。前者2期招收学员共17人,后者2期共招收学员18人。1982年还开办了师范和物理 2个专业,
收学员12人。1982年到1985年,该校共招收4期中文专业,学员173人。

  从1983年到1985年,招收了3期脱产党政管理班,学员共154人,1984年,招收一期英语班,
学员30人。

  此外,从1979年到1985年7年间,共招收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单科学员共128人。
在学制上,除党政管理班(脱产学习)为2年制外,一律为半脱产3年。

  授课形式以收听广播讲课和收看录像课为主,兼收电视台的电教节目。工作站的教学人员
对学员定期进行辅导,由省电大统一考试。

  学员毕业后,有80%的毕业生在行政机关工作,20%的人在其他技术岗位上工作。

  (二)农业广播学校

  1981年庆安县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庆安分校。属于中等专业教育。是年7月份招收第1期,
学员62名,学制 3年。学习科目有:农业化学、植物生理、良种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
等5科。1984年9月招农学专业第2期,学员391人。其中干部 313人,农民78人。全县18个乡镇
和城镇机关各单位共招收19个班。因增设农业气象、农业管理、农业经济等课程,学制改为 5
年。

  该校教学以听取中央广播电台的广播课程为主。实行单科结业,每科考试前进行辅导,考
试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出题测验。

  (三)教师函授,

  1954年东北师范大学函授部招生,庆安一中有2名教师被录取,于1958年毕业。

  1956年哈尔滨师范学院函授部招生,庆安县有20人被录取,其中12名中文系, 8名数学系。
原定1961年毕业,因反右斗争,延至1963年毕业。1978年黑龙江省广播函授学院( 现省教育学
院)于本县招收学员250名,其中数学专业100名,语文专业100名,政治专业50名,1985年招收
530人。

  庆安县供销职业学校于1985年受省供销学校委托办中专函授1个班,学制4年,共有学员21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