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费
第三章 教育行政
第一节 经费
一、国家投资
民国时期和东北沦陷日伪统治时期,当政者都不重视教育,用于教育的经费很少。据有关
资料记载:民国3年(1914年)庆城县教育经费11955元,伪满康德 3年(1936年)庆城县教育经费
18 001元(伪币)。建国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县政府用于教育的经
费逐年增加。50年代平均年投资为56.9万元;60年代平均年投资为91.1万元;从1980年至1985
年平均年投资为400.54万元。
二、民办公助
1958年开始实行公办、民办 2条路办学的方针。除公办以外,民办公助是办学的又一种重
要形式。农村各公社学校都录用一部分民办教师。至1985年,农村一般学校的民办教师都超过
教师的半数。民办教师先是以生产队的工分计算工资,从1980年开始,国家按每乡的民办教师
实有数。发给补助,此款下发到工分开支单位——生产大队或公社(乡)加入工分中进行分配,
从1983年开始,国家补贴直接发到民办教师手中,不再计入民办教师所挣工分或工资之内。民
办教师的补额为:中学每人312元,小学每人272元。每年全县共补助32.7万元。从1980年到1985
年期间,补助名额始终为1 192人。自1980年以来,政府拨款给办学单位的修建费为280万元。
三、勤工俭学
1958年,全县中小学曾一度掀起勤工俭学的高潮,后来因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逐渐停
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中小学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根据学校条件,办起了小型
工厂或耕种少量的校田地。校办工厂和校田收入不上缴,全做教学费用。城镇第四小学1969年
办1所印刷厂,印刷各类学校用的表册。1973年办了木材加工厂,对外加工木材,年均收入5 000
元以上,基本可以解决校舍维修,桌凳修复,防寒取暖,补装门窗玻璃等费用。朝鲜中学于1978
年办了1所粉碎车间,对外加工粮米,年均收入800元左右,用于购置办公用品。二中办有木器
厂,从1982年开始,基本上解决了校舍维修和桌凳修理的费用。此外,聋哑学校结合教学办有
木工、制材和缝纫3个车间,除了用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外,也对外加工,补助办学。
据1985年统计,全县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全年共收入147万元,其中种校田地211处,种植
面积达7 251亩,植树147亩,果园15亩,种植葡萄 420株,修建鱼池60亩,养猪25头,建校办
工厂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