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电影放映

第四节 电影放映




  庆安县的电影事业是解放后才开始起步的。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关
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地为电影放映创造条件,将原福合兴商场的旧址扩建为开会、演
节目、放映电影的多用场地。买了 1部敌伪遗留下来的电影放映机,演出效果很不理想。当时
缺少影片,就临时放映些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取材古代历史故事或神话而制成的片子。庆安县
群众第一次看到的彩色影片,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纳粹德国后,庆祝战后第一个十月
革命节的纪录片。

  1952年9月县文化馆从哈尔滨购置1部光音型(日本制造)电影放映机,在庆安镇内放映电影。
用该机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纪录片《解放了的新中国》。

  1954年8月,本县正式建立第一个电影放映队,以镇内放映为主。1956年7月发展为 2个放
映队,有16毫米放映机 2部,以在农村巡回放映为主,每场收费70元。1957年省拨给本县16毫
米放映机1台,组建第三个放映队,降低了农村包场收费标准,每场收费50元。1958年增设1套
35毫米“长江”提包机。借用工人俱乐部,或在新华书店院内露天放映。1960年增加 1部16毫
米放映机,扩为 4个放映队。1961年工人俱乐部停止放映。城镇放映队每年放映一、二百场,
其余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农村。

  1964年建立了电影管理站,负责电影管理、影片供应、机器修理等。下设 4个放映队,共
16人。

  1965年 5月15日正式建立庆安县电影院,院址在文化宫,为院站合一组织,影院经理由电
影管理站主任兼任。装有“松花江”5501型座机 2台。5月15日正式对外放映。同年又增加1个
放映队。

  1966年 2月,为了普及放映,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收费标准进行调整,降低了收费标准。分
为3类8等:1类电影院分为3等,每场收费28至32元;2类电影放映队也分为3等,每场收费22至
26元;3类电影放映队分为2等,每场收费18至20元;对偏僻农村 200人以上的,每场收费12元;
200人以下的,每场收费10元。

  从1954年正式建立第一个电影放映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发展到1院(电影院)5
队(电影放映队),初步形成了电影放映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电影放映中止,大部分影片被查封批判,后来部分影片恢复
上映,但考贝奇缺,内容单调,多是以8部“样板戏”轮流复映。

  1973年电影院和电影管理站分开,农村电影放映队发展为7个队,每队包2个公社,自负盈
亏。

  1974年撤销国办放映队,将 7个放映队交给农村公社自办。从此,农村都自办电影放映队。
有的公社还成立了电影管理站。

  从1978年被封存的优秀影片重新得以放映以来,中外影片相继发行,电影事业出现空前活
跃的局面,全年超额完成了 1 081场的放映任务。除电影院、俱乐部、钢铁厂、柳河俱乐部拥
有35毫米放映设备外,全县企事业单位、乡镇、村、场办16毫米、8.75毫米电影放映队发展到
40多个。

  到1985年,全县放映单位已发展为108个,35mm的放映机4台,16mm放映机92台,8.75mm放
映机12台,当年观众人数达523万人次,发行收入为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