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民间文艺

第八节 民间文艺




  一、大秧歌

  大秧歌作为一种群众传统的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主要是在春节期间进行活动,用以
丰富生活,祝贺节日。表演人员分为两部分:包头和逗丑。表现的多是古代民间传说或《西游
记》中的人物。

  大秧歌除以上形式外,还有踩高跷(简称高跷)、摆旱船(简称旱船)、要龙灯和“灯宫”等
形式。

  解放后,大秧歌有了很大改进,思想内容、舞步曲调都有所革新,打破了妇女不能上场的
旧格局,形式也多样化了,挑花篮、大头娃娃……大秧歌中不健康的东西逐步淘汰,增添了工
农兵的形象。建国以来,本县多次举行全县秧歌进城汇演。1985年元宵节期间本县举办了大规
模的秧歌评奖活动。

  二、说 书

  解放前,本县就出现一些说书馆,因兼营卖茶水,也叫茶馆。说书作为民间文艺的一种表
现形式,其道具非常简单,只需一桌一扇一条手巾和一方(块)抚尺即可表演,说书内容多为统
治阶级歌功颂德。但也说些反抗强暴,称颂善良、惩处恶势力等方面的内容,有的也夹杂一些
低级趣味的内容。另外还有鼓书、俗称唱大鼓的。这种曲艺有多种:梨花大鼓、京韵大鼓、河
南大鼓、东北大鼓……还有一种曲艺形式,也是1个人表演,表演者双手持竹板,边打边唱,
搁下竹板便讲说词,这叫竹板快书。

  解放后,说书这种曲艺形式,比解放初期有了发展。不仅男艺人说评书,而且也有女艺人
唱大鼓。内容除了有少部分旧的内容以外,多数是现代的题材,如《铁道游击队》、《吕梁英
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

  三、二人转

  二人转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解放前,唱“二人转”的艺人没有地位,受人歧视,
演员均为男性,他们在农闲的新正腊月演出,农忙季节靠做短工谋生。他们常唱的剧目有《大
西厢》、《回杯记》、《蓝桥》、《阴魂阵》、《包公铡侄》、《马寡妇开店》、《黄氏女游
阴》等。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曲艺工作,对旧艺人进行教育改造,并培养曲艺新人,对传统节目
进行整理,加工改编;建立了民间艺术团。50年代本县曾举办过二人转调演。由于拉场戏的诞
生,二人舞台上开始使用道具和布景。演员们的“行头”新颖鲜艳,演出的节目,都是经过加
工整理的,所演的传统节目,也都是经过改编的新角本,有《蓝桥》、《西厢记》、《回杯记》、
《包公赔情》等,并配合形势也演出了许多现代戏,如《送肥记》、《柳春桃》,《审椅子》、
《八月仲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