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卫生防疫

第四章 预防保健

第一节 卫生防疫




  解放前,庆安县境内曾流行过鼠疫、霍乱、伤寒、天花、麻疹等多种传染疾病,严重地威
胁着全县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防疫报告制度。确定为必
须报告的传染病有:天花、鼠疫、霍乱、麻疹、伤寒、斑疹伤寒、赤痢、白喉、百日咳、猩红
热。一旦发生疫情,城镇不得超过 6个小时,乡村不得超过12个小时,由事先指定的报告人尽
快上报,以便做到对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治
疗措施,使各种传染疾病的发病率大为降低,鼠疫、天花等疾病在50年代初就已绝迹。1975年
以后,全县无小儿麻痹、白喉等疾病发生;伤寒、流脑、麻疹及其它各种传染病也都得到有效
的控制,发病率逐年下降。1981年庆安县被列为绥化地区计划免疫试点县,在卫生防疫工作中
取得显著成绩,1982年被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县,受到国家卫生部的表彰。

  一、天花的防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本县就有“花先生”为新生儿“栽花”(类似今天的种牛痘)。将
天花患儿的花浆为健康婴儿接种,使之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伪满时期,本县经常流行天花等
疫病。伪满县政府虽然也采取了种痘的预防措施,但天花疫病没得到很好的控制。

  1945年庆安县可发病年龄的儿童天花发病率为1%。1949年,县卫生部门定期为儿童免费接
种牛痘,使儿童天花病发病率当年下降到0.15%。1951年省拨给本县牛痘苗 17.4万份,春秋两
季全县共接种牛痘苗14.8万人份,占全县人口的 97%。1952年本县进行了全民性接种牛痘苗。
从1953年起,天花已经绝迹。1964年、1976年先后两次实行全民种痘。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宣
布全世界消灭了天花,庆安县从1982年起停止种痘。

  二、鼠疫的防治

  清宣统二年(1910年)余庆县曾一度流行过鼠疫,较大面积发生在农村,有的村屯发病率高
达30%,当年共死亡586人(城镇死亡113人,农村死亡473人),有的甚至全家丧生。建国后,党
和政府十分重视鼠疫的防治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1952年全县注射预防鼠疫的疫苗2.7
万人份,当年鼠疫即已绝迹。

  三、白喉的防治

  1956年,庆安县卫生防疫站建立后,狠抓白喉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白喉疫病采取了白
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预防接种的特异免疫预防措施。从1975年后,没有发生过此种疫
病,从而基本上控制了白喉。

  四、伤寒病的预防

  1951年,本县卫生部门在全县进行了两次预防伤寒注射工作。第一次注射伤寒疫苗 990人
份。第二次注射875人份。1953年,接种伤寒、副伤寒二联疫苗,注射4 958人份。1956年开始
由县卫生防疫站,采取了伤寒菌苗接种和搞好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等措施,使伤寒病在本县
的发病率逐年下降。1967年发病率占全县人口的6.05/10万,1981年为3.40/10万。1985年为2.61
/10万。1985年,本县欢胜乡胡家店一带伤寒病流行,县卫生防疫站立即对疫区进行了应急伤
寒菌苗接种,同时对居民饮用水进行消毒,并号召广大居民全面彻底地大搞环境卫生,迅速控
制了伤寒病的蔓延。

  五、流脑的预防

  从1965年起,庆安县开始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和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每年3至5月份,给
儿童连续 7天服用磺胺类药物,10月份,县防疫站给全县15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接种一次流脑
菌苗,并对部分人群的 A群菌免疫效果进行观察。同时,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搞
好室内外卫生,以预防流脑的发生。因而,流脑的发病率,由1967年的338.70/10万下降到1985
年的5.52/10万。

   庆安县主要年份急性传染病发生统计表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