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建国前,大骨节、甲状腺肿和克山病 3种地方病在本县发病率较高,病症较为严重,特别
是边远山区尤为突出。大骨节病患者,四肢关节呈现瘤状,身躯佝偻,身材矬矮,步履艰难,
严重者不能举步。甲状腺肿患者,甲状腺肿大,内分泌腺失调,颈前呈现大型肿瘤。严重患者,
其颈部肿瘤大小几乎等于头部,严重地阻碍头部的转动。克山病发病突然,病情多变,死亡快,
有的患者发病二、三个小时便死去。这些地方病对本县人民构成严重危胁。

  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各种地方病。1978
年以前,由县卫生防疫站承担地方病防治工作;1978年,县委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下
设办公室负责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大骨节病的防治

  大骨节病是因为水质不良而引起的特异症状。建国前,在县境内的边远山区。大骨节病患
病率极高,而且患者得不到治疗,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直到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
防治措施,此种地方病才逐渐得到有效的治疗。

  1981年5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查出该病患者 15 340人,分布在两利、
新胜、巨宝山、东风、丰田、发展等公社,并对这些地区的水质进行了科学化验、分析。在东
风公社(大罗镇)的富裕一队搞了防治试点,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1983年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
帮助两利公社兴建一队和爱林四、五队安装了压力罐自来水,并在两利、发展等发病区打深水
井50余眼,改善了居民的饮水条件,有效地预防了大骨节病的发生。

  1985年本县在大骨节病防治工作中,重点抓了服用亚硒酸钠和病情监测。年初召开全县大
骨节病防治工作会议,布置了服亚硒酸钠工作。10月中旬县有关部门检查了 6个乡39个村的学
校,其中4个乡26个村的学校的大骨节病防治工作达到了标准。2个乡13个村的学校未达到标准,
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工作比上年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克山病的防治

  伪满康德 7年(1940年),本县曾在宫大川、牛天成、七道岗等山区一带发生过急性克山病。
建国后,查清此病主要发生于七区(丰田乡)、四区(大罗镇、巨宝山乡)、五区(新胜乡)、六区
(两利乡)等4个区,并列为重点防治区。1957年在东风公社富裕大队三队集中发病,该屯370人
中,得急性克山病20多名,死亡21名。1960年冬至1961年春。又在两利公社新明大队集中发病,
420人中,得急性克山病20余人先后死亡。县卫生防疫站于1974年对病区4个公社、13个大队、
42个自然屯进行普查,在病区32 040人中查出克山病 111名。对此,卫生部门采取有效的防治
措施,多年来,每到冬季,卫生部门组织防治克山病小分队,深入患病重点地区,有病抢救,
无病预防。采取了“三防”(防烟、防湿、防寒) “四改”(改水、改粮、改善饮食、改善居住
条件)和“四避免”( 避免寒冷、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劳动和过度精神刺激)的综合性预防
措施,使克山病发病率不断下降。同时采用大量维生素丙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的预防措施,效
果较好,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从1979年开始,每年的9月到翌年的3月,给重点防治区的居民
口服亚硒酸钠,用以控制急性克山病的发生。从1983年到1985年,本县一直坚持在两利乡的护
林村、爱林村,新胜乡的新胜村,发展乡的远大村实施居民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措施。
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和防疫站均设专职人员负责克山病的防治工作,到1985年为止,全县连续 3
年没有克山病发生。

  三、甲状腺肿的防治

  甲状腺肿又称地甲病,自1974年起,庆安县对地甲病开展了全面的防治工作。1979年至1981
年,卫生部门对全县35万人口进行1次普查,查出甲状腺肿患者3.6万人,并对所有患者用二钾
基硒丰局部涂抹,碘酊注射,连续 3年服用碘化钾片、瘿药等含碘的药物集中治疗,到1981年,
共治疗甲状腺肿病人3万余人,治愈率达85.7%。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是碘盐监测。对粮库、食盐供应点、副食品商店销售的民用食盐的含碘标准进行检验,达不
到含碘标准的食盐不准销售;二是肿大率监测。对城乡中小学校学生按时进行监测,发现有甲
状腺肿大的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到1985年。基本上控制了甲状腺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