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学校体育

第二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学校体育




  民国时期,庆安县境内只有小学开设体操课,每周1至2节,上课内容主要是:“走步”、
“做徒手操”、“表演操”和“器械操”等,而忽视田径、球类等运动。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推行奴化教育,在体育方面,通过体育课强制推行两套“建国体操”。
后又推行两套“广播体操”。于伪满康德 7年(1940年)又推行两套“日本建国体操”,藉以灌
输“武士道精神”。这时开始有球类活动,但不普及。城内学校则以网球为主,城内 4所小学,
只有1处高小有篮球场地,参加篮球活动的也仅限于少数高年级学生和教师。

  伪满康德8年(1941年)庆城县成立了“国民高等学校”(中学)。这一级学校每周上1节体育
课,另外开设2节军训课。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十分重视,在学校积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重视学生的各项体育活动,大力加强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并相应地购置部分体育器材。中、小
学都要求上好“两课”(体育、体活)和“两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两课每周均为两节。课
间操全校统一在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眼保健操上、下午在课间停课2分钟各进行1次。

  学校每年都在县运动会之前,召开一次全校师生的田径运动会,借此选拔参加县运动会的
运动员。有的学校还建立常年田径队,冬季搞冰上运动,训练速滑队员。其中第四小学的速滑
成绩最为突出,是省的基点校,多次获得全县小学速滑总分第一名。

  学校的球类活动也较普遍,春秋两季都搞篮球、排球赛,初冬还有足球赛。条件比较好的
学校都有常年的课余球队,有的班级购置了篮球或排球。

  做广播操是学校的一项必搞的体育活动。中学学生做成人广播操,小学学生做少年广播操,
每逢县运动会,各学校都组织训练和表演。至1985年,城乡共配备专职体育教师29名,兼职体
育教师2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