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来源与分布

第二章 民族

第一节 来源与分布




  庆安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据民国 5年(1916年)《庆城县志》记载:庆城县有满族、
汉族、蒙古族、索伦族、回族、达斡尔族等6个民族。伪满康德3年(1936年)全县有 4个民族,
即汉族、蒙古族、回族和朝鲜族。

  建国后,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庆安县有汉族、朝鲜族、满族、回族、蒙古族和
壮族 6个民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鄂伦春族、
朝鲜族和满族。汉族占全县人口的98%,少数民族中朝鲜族人口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74.6%。

  一、汉 族

  庆安县的汉族,最早是在清代乾隆、嘉庆、同治年间由直隶(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
以及奉天(今辽宁)等地移居而来。据伪康德10年(1943年)《庆城沿革》记载,同治二年( 1863
年 )山东登州府汉族农民于清,携眷来到现在的县城西南隅盖草房两间从事开垦,后人称本地
方为于清窝堡。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解除了汉族妇女移居关外之禁;光绪六年(1880年)宣
布满汉同等待遇,并规定奖励移民的优厚办法,自此本地区汉族移居者日增,他们遍布县内城
乡各地,除了从事工商业外,多数从事农业生产。

  二、满 族

  庆安县的满族,一部分是这里久居的土著居民。历史上称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
真等民族,就是他们的祖先;还有一部分满族是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由北京经山海关、锦
州、奉天、吉林等地到双城堡(今双城)、五常堡(今五常)、阿勒楚喀(今阿城)一带,后移居到
庆安的,清政府拨给每户20垧地,从事农业生产。

  建国后,庆安县满族分布在境内城乡各地。1982年统计,全县共有满族 1 086人,满旅人
聚居百人以上的人民公社有:庆安镇152人,劳动公社144人,东风公社113人,久胜公社192人。

  三、回 族

  最早来庆安的回族约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前后,最初有一个姓艾的回族老人,在庆安县
城,以开清真馆为业,并经营牛羊肉小食品等。后来建回民墓地和回民清真寺。到1945年有回
族20户,约90人, 80%的回族人经营小点心店、饭馆、皮铺等,也有从事宗教的。1982年庆安
县回族为143人。

  四、蒙古族、壮族和鄂伦春族

   庆安县1982年各民族人口分布情况



  蒙古族、壮族和鄂伦春族是1964年前迁到庆安的,人数很少,与汉族混居。1982年全县蒙
古族为142人,壮族15人,鄂伦春族6人。

  五、朝鲜族

  19世纪末开始,朝鲜族由朝鲜和吉林、奉天等地陆续迁入黑龙江省,据资料记载,最早来
庆安的朝鲜族人是吴长海。他于宣统三年(1911年)来本县宫王屯和四合成一带,引欧根河水开
发了庆安第一块水田。最早迁入庆安县的满族人肖兴国,于1926年到庆安建立开发水田公司,
从奉天、吉林等地招雇朝鲜族50多户,约90余人,在庆安、铁骊两县交界的安邦河两岸,引水
灌溉,开发水田。到1935年,又有大批朝鲜族人来庆安,先后开发杨树林(现致富乡临河村)、
拉林(现两利乡星光村)、依吉密(现丰田乡庆丰村)、八家户(现久胜镇鲜丰村)、北昌( 现勤劳
镇曙光村)。到1945年,杨树林已发展到100户,500人;八家户发展到50户,250人;拉林发展
到60户,300人;北昌发展到300户,1 500人。总计朝鲜族510户,2 550人。1982年发展到4 091
人,其中80%的朝鲜族聚居在庆安县6个人民公社,7个生产大队,24个自然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