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服饰

第三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服饰




  一、汉族

  庆安县汉族的服饰,也和国内其他各地的汉族一样,带着其固有的民族色彩,因时代不同,
社会地位不同而有所变化,同时庆安地处寒冷地区,服饰上也有其特点。

  清末民初,汉族传统的衣着,多为对襟的上衣和大襟的长袍。绅士和有钱人家男子穿绸缎
长袍、马褂,夏戴草帽冬戴毡帽或皮帽,女人夏穿绸缎旗袍,冬穿缎里吊狐、貉皮的皮袄。带
金银手镯、金簪、耳环、金戒指,脚穿缎子鞋。劳动人民男子夏天穿粗布短衣裤,多为白色或
青色布衫、布裤,头上戴自编草帽,脚穿布鞋或水鞋( 用粗布做的高腰布鞋。用车轴油滞子刷
上几遍,干后水不能渗进 )。冬天身穿厚棉袄、棉裤,好一点的穿光面羊皮袄。出外劳动一般
都戴狗皮帽子,或者戴四耳毡帽,套上用棉花做的“鬼脸”,捂上后,只露眼睛和嘴,用青布
腰带系腰,脚上穿牛皮或猪皮制作的靰鞡,里面絮有靰鞡草。妇女一般都穿带大襟的长大布衫
和肥大的裤子。青年女子一般穿花布衫、红棉裤、绿棉袄。一般妇女头梳一条辫子,媳妇头戴
花,耳带坠子,手上带镯子等。

  伪满时期,有钱有势人家,男子夏天的服装是薄纱长衫,或西服;伪官吏则穿绿色的所谓
“协和服”,脚穿布鞋或皮鞋,头戴礼帽、草帽或绿色的“协和帽”。女人穿半截袖的旗袍。
脚穿高跟鞋。冬天,男子穿名贵的裘皮大氅、制服,头戴皮帽(狐、貉、水獭皮),脚穿棉鞋或
皮靴。女子穿绸缎面的棉袄或皮袄。农民所穿的是粗布衣服。一般是用“出荷粮”换来的白粗
布,染上青色做衣服穿。

  解放后,穿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青年大多穿制服或中山装,除了年长者多数仍穿便服
之外,长袍大褂之类逐渐被淘汰,头戴“解放帽”,妇女开始戴头巾。农田鞋代替了布鞋,胶
鞋代替了水鞋,大头鞋、棉胶鞋、棉皮鞋代替了靰鞡。夏季戴凉帽或草帽,雨伞、雨衣代替蓑
衣。建国初期衣着的布料为:花旗、卡叽、花达呢、坎布、斜纹等,当时灯芯绒、大绒、呢子
为较好衣料,颜色以蓝、青、灰为普遍。“文化大革命”时期,衣着更为简单,草绿色仿军装
颇为兴盛。1977年以来,庆安县人民穿“的确良”、“涤纶”、“尼龙”等衣料的日益增多,
样式也开始花样翻新。筒裤、港裤、喇叭裤日益为青年所喜爱。到了80年代,服装款式更加新
颖、变化多样,穿西服、系领带者越来越多,冬季多穿羽绒服、毛呢大衣,女人的服装样式更
多,色彩更加艳丽,青年妇女夏季多穿短裙或连衣裙。经济条件好些的,多穿呢料衣裤,但在
农村,农民受经济条件和劳动环境所限,在服装款式上较为单一。男子一般以蓝、青、绿包的
“底卡”、“的确良”等布料的制服式的较多,妇女衣着的样式,颜包较为多些。

  在装饰品上,青年女子带耳环的旧习,开始复兴,男女中带金银戒指的日益增多。

  二、朝鲜族

  朝鲜族的服装,建国后基本与汉族相同,但他们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妇女的服装是由丝绸
制作的短衣长裙,色彩艳丽。短衣为斜襟,无扣,以布带打结;裙的长短视年龄大小有别,中
年以上的妇女长及脚面,少女穿的裙子则短至膝盖。腰间有许多皱褶,随风飘动。小女孩用七
色缎做上衣。男子的服装是白色短上衣,外加深色坎肩,裤管肥大为其特点。无论冬衣或夏衣,
朝鲜族民族服装上衣比汉族衣服小,裤子比汉族裤子肥大。

  在庆安县朝鲜族聚居的村屯,至今还有很多朝鲜族人喜欢穿民族服装,老年人更是如此,
尤其是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他们更喜欢穿民族服装。

  三、其他少数民族

  庆安县其他少数民族因人数较少,且与汉族杂居,与汉族的服饰无甚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