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饮食 一、汉 族
自清同治二年(1863年)开始有汉族移居庆安。当时汉族以玉米、小米为主食,逢年过节食
用少量的面粉。光绪六年(1880年)此地开发的土地面积逐渐扩大,粮米加工技术也有了进步,
开始用碾子、磨加工粮食。主食仍是玉米、小米和少量面粉,其他杂粮有小豆、大、小黄米、
高粱米等。玉米加工成玉米
小米面和玉米面经过发酵可蒸发糕,做大煎饼。黄米除了做粘饭外,黄米面可做粘糕,加上豆
馅蒸豆包。
副食,夏季食用各种新鲜蔬菜,冬季以土豆、白菜为主,家家要腌酸菜,也吃些干豆腐、
大豆腐。
春天,农历四月里,家家都要下大酱,用青菜沾酱吃。春季青黄不接之际,人们还挖一些
野菜吃,有少数人家还可以捕鱼,捕猎野禽、野兽用以佐餐。一般人家,秋天还要腌咸菜,晒
干菜等。
解放前,庆安的富裕人家和劳动人民家庭在饮食上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伪满时期,伪官
吏、土豪劣绅,以及其他有钱人家在饮食上极为奢侈,主食全是大米、白面,副食除了一般人
家食用的蔬菜外,鸡鸭鱼肉等菜肴,平时也常享用。在宴席上,讲究8盘8碗,或6盘6碗,凉热
各半。而穷苦人家吃大米白面,则要受到限制,甚至被日伪当局定为经济犯,副食以咸菜为主。
解放初期,城乡居民仍以玉米、小米为主,面粉次之,大米最少。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
包责任制,城镇市场进一步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饮食品种丰富多样,主食由粗粮为
主转向了以白面、大米为主。人们吃的副食,除了各种蔬菜外,鸡鱼肉蛋食用量明显增多,煎
炒烹炸的方式越来越讲究,同时更注重饮食的营养价值。
二、朝鲜族
庆安县的朝鲜族和其他各地的一样主要食品为大米。平时也间吃白面和小豆做的食品。节
日要吃打糕、烙饼、片糕、切糕、煎饼等。
朝鲜族的副食,除汉族食用的副食外,主要是具有朝鲜族特色的咸菜。种类很多,较著名
的有腌白菜、腌萝卜条、腌缨菜、辣椒酱等。此外,朝鲜族人特别喜欢吃狗肉和辣椒,尤其是
三伏天喜欢以狗肉调汤食用。
三、回 族
本县回族人民的主食和当地汉族人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回族人食用的肉类以牛、羊肉为
主。忌食马、驴、骡和猪肉,以及一切凶猛的禽兽的肉;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一切动物的血。
在“文化大革命”前,多数回族所食用的牛、羊、鸡、鸭等,都要经阿訇或老师傅宰杀,“文
革”后,这种习惯逐渐废除了。回族人与汉族通婚,逐渐改变了过去的传统习惯。回族人民喜
欢饮茶,大多数人都喝花茶。家里来了客人,回族都用新沏的香茶招待客人。汉族人用过的茶
杯,回族人一般不用。
政府在节日,都特殊给回民安排一些牛、羊肉,以供回民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