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时令节日

第七节 时令节日




  庆安县各民族的传统时令节日,与整个汉民族的节日没有大的区别。都是和农业生产活动
密切相关,在习惯上与农历时间推算各种节日节令。只是节日活动的内容丰富与简略,是因人、
因经济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春 节

  春节,俗称“过年”、“阴历年”。是农历一年最终的节日,它是中国民间一年中最盛大
的传统节日。可分“忙年”和“过年”两个阶段。“忙年”是年前的准备阶段。一般从农历十
二月初到除夕之日,约一个月左右。解放前,“忙年”一般从“打年纸”开始。即在春节前,
家家户户到城里买些香、烛、纸码、鞭炮等过年用的东西。解放后,“打年纸”的风俗逐渐改
变。春节前人们成帮结伙到城里办年货。

  “忙年”最忙的是妇女。她们要为过年准备正月所用的各种主副食品。还要洗衣服、拆洗
被褥、收拾房屋、打扫院落。

  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主要活动是“祭灶”,也叫“辞灶”。在旧社会这天晚上,
人们把供奉一年的“灶王画像取(请)下来,在灶坑门烧了,换上新的画像。解放后,这种迷信
习俗,已经废除。

  到了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这天晚上,即所谓“除夕”,就是辞别旧岁。在此之前,
各家各户的屋子要表糊一新(砖房则要粉刷)四壁贴上年画,房门贴上对联,旧时多为一些“福
禄富贵”,升官发财,大吉大利一类的套语,解放后增添了歌颂党、歌颂祖国的新内容。也有
的人家,保存旧习,门上贴上门神像。除了“敬神”之外,还要敬祖。有家谱的人家都要把家
谱高高地挂在室内的正北,燃香点烛,上供磕头。院内都要树起灯笼杆,杆的上端绑上树枝,
树枝上粘各种色彩的小旗、花束,树枝下悬挂各种灯笼。到了夜间,万家灯火,家谱、诸神位
前都要燃烛焚香。一家人要团聚过年。儿童们则提灯嬉戏,燃放爆竹,看室外焰火。大人们在
屋内开展娱乐活动。午夜,很多人家都要发纸(烧纸),居住在农村的要到村外接财神,接祖先
神灵。这种风俗,现在仍然沿袭下来。“年三十”晚上,人们都习惯不睡觉,称“守岁”。半
夜子时,吃饺子,是交子时,另一年。在三十晚上,要吃鱼,吃豆腐,象征年年有余,有福。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的一年的开始,早饭后,亲朋故友相互“拜年”祝福。初五为“破五”,家
家包饺子,“捏破”以表一年吉利。初五以前,妇女不做针线活。

  在此期间,各单位、团体及民间都要办秧歌。农村的秧歌也常常进城。秧歌的形式丰富多
彩:有耍龙灯的,有踩高跷的,有扮八戒、孙悟空的,有跑旱船的,有耍狮子的。所到之处爆
竹不绝于耳。一直到正月十五日以后。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为“人期日”,家家早餐吃面
条,以示长寿。

  (二)元宵节

  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也称“节灯”或“灯花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又一个欢乐节
日。元宵节的食品特色是“吃元宵”,主要娱乐活动是看花灯、看礼花、看秧歌。这天日落之
后,家家户户悬灯结彩。燃放爆竹、烟花。人们还有送灯的风俗。就是把灯送到故去亲人的坟
前,坟离得远的,就把灯送到十字路口,以示纪念。

  (三)龙凤日

  二月初二为“龙风日”,也称“龙抬头日”,旧俗大人要给小孩子剃“龙头”,串“龙尾”。
也有的人家在这天早上用小炭在院内撒灰圈,叫“灰囤”或“粮囤”,象征当年粮食能仓满囤
流。还有妇女忌针线的说法。

  现在,这些习俗已基本消失,但多数人家在这天吃猪头的习惯,仍然传留下来。

  (四)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三称为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相传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介子推隐居山中,在
清明节的前1天,被烧死,人民为了纪念他,禁火3日,吃寒食)。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祭坟扫墓,清明之日,多数人家都为已故亲人烧纸添坟。机关、学校
等单位也常组织人给烈士扫墓,表示悼念。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或“五月节”。这一天的清晨,太阳还没出来,人们便争先
恐后地到郊野踏青,常常是扶老携幼全家出游。庆安城镇居民,一般都到城南一、二里地远的
格木克河套,或到铁道北苗圃一带野游。最近几年,庆安南花园建成后,不少人这天清晨都到
那里踏青。野游时要采花、摘艾蒿(传说艾蒿能避邪)、折树枝回来,并在树枝上挂着用彩纸做
的小葫芦,将其插在檐下,小孩的手腕系上五色丝线,表示拴住小孩子,能健康成长。

  (六)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仲秋时节,所以叫仲秋节。是一年中农业生产的收获季节。八月十五
还是月圆之时,所以把这天做为庆丰收和祭月的日子,民间也逐渐形成拜月、祭月的仪式。

  在仲秋节之夜,月亮刚上来时,人们把桌子摆在院子里,桌上摆水果、月饼,表示祭月,
然后合家品尝月饼。这些年来,祭月的几乎没有了,但吃月饼的习惯还在保留着。仲秋圆月吃
月饼也含有团圆之意。

  (七)其他时令节日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本地居民沿袭过去习惯,在这一天吃“腊八粥”( 用大黄米掺大米
或芸豆等多种粮食做成的粘米饭 )。在腊八前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淘米磨面。筹办过春节用的
食品。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春到人间,民间流行“啃春”,“吃春饼”的习惯。

  立秋:一般人都在这天吃饺子或面条,称之为“抓秋膘”。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民间传说的“鬼节”,旧社会,人们在这天从事祭祖上坟等活
动,晚间要撒路灯,以超度亡灵。祈祷来世转生为人。解放后此迷信活动已逐渐废除。

  除以上各种时令节日外,本县一些少数民族还保持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重要节日,如回族
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主麻节”等。“开斋节”是回族人民按照伊斯兰教义规定,
每个教民 1年之内要有40天的斋戒日,即白天不能进食,以日出日落为界,日出以后要禁食禁
水,日落以后方可进食。40天分为2次进行,第1次是30天,30天斋戒之后的那天是开斋节,也
叫“大开斋”。这天上午,回族人民聚居到清真寺里作礼拜。互相问候,表示祝贺。

  古尔邦节是后10天的斋戒之后的节日,也叫“小开斋”或“宰牲节”。过节这天,人们纷
纷请阿訇宰杀准备好的牛、羊、鸡、鸭等牲畜和家禽,并且到清真寺念经和作礼拜。

  回族认为星期五是最吉祥的日子,称为“主麻日”,“主麻日”的活动与“开斋节”、
“古尔邦节”相同,因为星期五是吉日,回族办事常常选择在这一天。庆安县清真寺因年久失
修,回族礼拜的习惯,也自然停止。

  在这些传统的时令节日中,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仲秋节等四大节日最为隆重。

  建国以来,除了一些旧的时令节日在群众中间沿袭下来以外,国家还规定了一些有政治意
义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国际劳动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国际儿童节、
建军节、教师节等,每逢这些节日,有关单位均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