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民生活第一节 农民生活 解放前,庆安县农村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富农所占有,贫苦农民没有土地或仅有很少土
地与生产资料,他们多数给地主、富农扛活、打短工、耪青等,勉强维持一家人“糠菜半年粮”
的生活。
地主阶级对广大贫苦农民的剥削手段是极其苛刻的。他们的剥削手段主要有地租、高利贷
和雇工剥削3种。
在雇工剥削中,地主经常用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和少给报酬等手段,榨取农民。
如巨源泡地主董永山家有 100多垧地,每年雇10多个长工,40多个短工,董永山为加大劳动强
度,雇两个打头的,规定每天点灯吃饭,晚间看不见人时收工。农忙季节,短工增多, 2个打
头的换着干。割地时,地主的家属手持磨快的镰刀查边,常常偷偷地将刀和打头的对换,累得
短工们头晕眼花,有的短工累的跟不上或认为质量不好,还要扣工或者当时被停工辞退。尽管
短工们的劳动强度这样大,可一般每天只得工钱 5角伪国币。除在田间干活以外,平时闲余时
间还得起牲畜圈、铡草、推碾子拉磨,下雨天则干杂活。有病误工,须扣工钱,赶上大忙季节
误工1天扣2天工钱,一旦遇有天灾病疫或歉收年景,穷苦农民就得向地主借钱借粮,借贷利息
有 3分、4分、5分不等,多数是月息,当年或当月还不上的,原利变本累进,也称驴打滚利,
有的穷苦农民,扛了一辈子大活,债仍然还不完。
在地主残酷的压榨下,农民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巨源泡农民张臣一家5口人,他3岁死去
母亲,7岁死去父亲,剩下老少3口,相依为命,靠乞讨生活,13岁的叔叔被迫给地主扛活,张
臣 8岁给地主放马。冬天,张臣身穿狗皮裤子,盖麻袋片子,穿单衣,倚牛身取暖,脚冻得厉
害,就插到牛粪里,一次不慎被牛角撞出血,他祖母挣扎着要吊死他家的大黄狗,把狗皮给他
做件衣服,不幸她却突然昏厥死去。
土改时居住在现建民乡银河村的农民杨成林,解放前一家 6口人,其父给崔福烧锅屯地主
崔家扛活10多年,因身体累垮被地主辞退,忧愁得重病,无钱医治,不到半月死去。杨成林的
哥哥又被抓壮丁,年幼的杨成林只好给地主扛活。其母亲、姐姐和嫂嫂也由于衣食无着忧愁成
疾,在同一年内相继死去,只剩下杨成林孤身1人。
庆安县1978年、1985年部分乡(镇)村农民生活情况调查表
解放后,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庆安县农村经过临时互助组、长年互
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农村的集体经济发生了显著化。
1978年全县农村总收入为6 291万元,比1958年的2 507万元增加3 784万元,增加了1.5倍。随
着集体生产的迅速发展,社员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得到提高。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 114
元,比1958年增加了36元。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1984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收入(包括社员自营部分) 412元,比上年
增加193元,提高了88.1%,全县农村有 117户收入达万元。1985年全县农民收入比1978年增长
57%。全村农民储蓄存款1978年末为223 万元,而1985年末则为1 230万元,为1978年的 5倍。
仅以本县新民乡(中下等乡)、平安镇(上等乡镇)以及勤劳镇勤立村(中等村)、建民乡银河
村(下等村)等部分农村乡(镇)村的情况对比,便可大体反映出本县农民生活提高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