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一)
望奎,遥望“卜奎”之义。地理位置在东经126°10′23″——126°59′00″,北纬46°
32′07″——47°08′24″之间。地处小兴安岭南边缘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黑龙江省
中部,县境近似纺锤状菱形,三面濒河,东、南沿克音河、诺敏河、呼兰河 3条流域与绥化市
邻接,西南向隅与兰西县以河为界,西倚通肯河与青冈县毗连,北端陆路与海伦县接壤。三道
乌龙沟横贯境内腹地,沿河坎地断崖类似半山,似天然屏障。地貌:东高丘陵起伏。西下低洼
平坦,南陡冈峦峭拔,北缓沟渠连绵。海拔最高点帽山为 250.1米,最低点通肯河与呼兰河汇
流处的大泡口为 127.8米。县境:南北长65.8公里,东西阔62.5公里,总面积为2 320.29平方
公里,人口达48万余人。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秋早春迟,四季分明,
气温偏低,年平均2.2℃。历年≥10℃的活动积温为2 607℃。光照充足,全年日照一般在2 656
小时左右。雨量适宜,降水量年均493.5毫米。无霜期短,年均127天。土质肥沃,东部及中部
多粘底黑土。占土壤总面积的 60%;乌龙沟沿岸为草甸土,占32.18%;西部皆为黑沙土、河淤
土和沼泽土占 7.82%。盛产玉米、谷子、小麦、大豆、高粱,经济作物烤烟、葵花籽、大麻、
甜菜。无际旷野,阡陌相连。大自然为望奎万物休养生息,生殖繁衍提供了先决条件。
望奎,商周以前属肃慎,为涉貊人活动区。汉时涉貊人建夫余国。魏晋、南北朝乃夫余后
裔寇漫汉和豆莫娄系族融合地带。隋唐时为黑水靺鞨、黑水府达莫娄部辖境。辽代属东京道管
辖。金属上京会宁府所统。元朝后先为斡赤斤封地,后归水达达路。明代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管辖。清入关,地属索伦围场,厢白旗二佐设“卡伦”。光绪二十三年(1897)地域解禁,汉人
移居,垦荒设“井”。因距县城海伦窎远,交易不便,光绪三十二年(1906)邑绅出放街基,取
名“双龙城”(介于头、二道乌龙沟之间),地处正蓝旗五井与厢红旗五井之中,俗称“大五井
子”。越年(1908)奏请海伦府准官办,改“双龙城”为“望奎镇”。此后于宣统二年、民国元
年先后出放莲花镇、海丰镇、通江埠等处街基。民国 5年(1916)9月20日置望奎设治局。民国7
年(1918)2月11日改县,属绥兰道。
望奎土地开发长足发展,三镇一埠沟通东西南北中六个区。119 个井子和边塞贸易,商贾
云集,市井繁荣。据民国 8年县志记载:“现经设治,建官设署,规划井然。以数千年荒漠之
区,一旦而进于文明之域,盖由于土地膏沃,人口繁殖,物产富饶,交通便利,故发达之进步,
有一日千里之势”。日伪统治时期屡遭兵燹,饱经忧患,将好端端的富庶之壤,弄得土地荒芜,
人民背井离乡。1942年,“望奎县因粮谷奇缺,全县人民都笼罩着灰暗的悲观情绪” (见伪满
洲国史)。仅以解放前五年统计,日本侵略者从望奎掠夺38.8万吨出荷粮。1945年 9月3日,抗
日战争胜利,望奎人民喜迎解放,中国共产党派大批干部来这块土地上建党、建军、建立地方
民主政权,经过剿匪、除奸、减租减息、土改运动。人民安居乐业,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为痛击国民党的进攻,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各族人民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新中国成立后,
望奎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富有转折性的大变革。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医治
了殖民统治所造成的严重创伤。开展“三反”、“五反”,进行“一化三改”,节约增产、开
渠造田、改变自然,使昔日穷荒僻壤的望奎县青春焕发、风姿骤展。历史上一向被称为“西洼
荒”的地方,如今屋舍俨然,坝渠纵横,良田沃野.公路畅通.为中心城镇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
力。全境区划6个镇、13个乡、2个良种场、1个种畜场、1个林场,195个村,1 291个村民组,
6个街道办事处、52个居民委,村民组分布665个自然屯。全县有13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占总
人口的 93%,与满、蒙、回、藏、鲜、苗、彝、壮、瑶、锡伯、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同胞,为建
设家乡,振兴望奎,同心协力,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