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
望奎,物产富饶,资源优裕,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和工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全县人民艰苦创
业,努力建设新望奎。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业绩昭彰,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变。
农业生产是县的主体。解放后农民解决了土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广泛采用新技术,产量
不断提高。望奎成为全省重要产粮县。现有耕地 14.14万公顷,劳力8.31万人,“六五”期间
粮豆总产120.85万吨,年平均亩产 152.5公斤。但由于长期处于单一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单
产不高,总产不稳。建国以来的单产诸如79、117、71、148、104、201、109.5 公斤,变幅高
达一倍之多。1949年产粮15.5万吨,恢复时期的1952年20.1万吨,“一化三改”的1956年16.7
万吨,公社化的1958年22.9万吨,困难时期的1961年13.3万吨,“文化大革命”初的1966年24.35
万吨,动乱中的1969年20.4万吨,1972年19.8万吨。就几个阶段的总产而论,是不稳定的。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和县政府认真贯彻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政策,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
调查研究,尊重科学,组织科技人员进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农村经济调查,制定长远发展规
划,改变粗放耕作,推广科学种田。
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
1984年产粮比1979年增长7.16%,亩增24公斤。1984年农业产值1.59亿元,比1979年增长20.2%。
1985年遭受罕见洪涝,县内三沟泛滥,四河出槽,绝产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9.2%。粮豆获16.82
万吨收成,农业产值实现9 341万元,比上年减少41.3%。建国37年以丰补歉,年均产粮22.5万
吨,向国家交售年均10万吨有零。其它经济作物,葵花籽、亚麻、甜菜、烤烟等种植面积和产
量大增,仅烤烟一项“六五”期间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920.3万元。
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从1952年县第一良种场购进第一台捷克 “热特——25A型”轮式拖
拉机起,到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的1980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 692台,每马力担负
耕地1.6公顷,手扶式672台,4.56万马力,农用动力机械2 303台,2.77万马力。机引农具2 291
台(件),非田间作物机械铡草、粉碎、打浆、磨米、脱粒、扬场机等 3 754台。全县机耕面积
占应耕41.3%,机播面积38.6%,时至1985年机耕面积已达60.2%,机播占48.1%。由于农业体制
改革,大中型拖拉机减少到 515台,小四轮与手扶式增加到1 640台,机引配套农具1 944台。
其中:联合经营户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812台,专业承包户拥有1 265台。耕地不用牛铡草不磕
头已成为现实。
昔日望奎是个荒山秃岭林木稀少之地,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绿化,城乡开展大规模植
树造林,36年造林3.02万公顷,成活1.6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 29.7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
率达13%。四旁绿化306.3公里,公路绿化曾获国务院嘉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呼兰河右岸
造一条长50公里、宽15米的岗脊防护林带,促进生态平衡,建起绿色长城。1985年林业产值实
现619万元,比1979年增长1.11倍。
历史上,此地以发展马为主,但多数掌握在地主豪绅手中,靠养良马“走大车”长途运输。
1916年全县有马7 105匹,厢白旗三井贾长君、白广胜等6户有铁车120辆,役马700余匹。坤字
二井大户吴景祥家有马 200余匹。解放后农民有了土地,迫切要求增加农耕动力,1949年大牲
畜已发展到3.51万头(匹),比1945年增 48.2%,历史高峰1954年达5.69万头(匹)。农民争相饲
养黄牛,三年增长一万头。“五五”计划之后,田间耕作被机械代替,到1980年大牲畜降到3.73
万头(匹),1985年仍维持在3.9万头(匹)。增长了奶牛饲养与繁殖量,由1978年56头增到1 310
头。农民养猪、羊均有很大发展,猪饲养量达24万多头,年末存栏14.8万头,羊 2.5万只,家
禽84万只。1985年牧业产值实现2 387万元。比1979年增长1.04倍。
种植、养殖、编织等业生产历史悠久。“六五”期间,专业户提供的商品量,突破封闭型
的经济状态。1985年,全县副业总收入1 155.5万元,人均收入 27.84元。种植果树658.3公顷,
产果3 000吨,烤烟2 916公顷,产烟7.02万担,亚麻 501公顷,产麻9 561担,养蜂439箱,产
蜜242担,产牛奶1.86万担,羊奶5 326担,鲜蛋4.37万担。养鱼场点283个。利用水面1 582.6
公顷。人工淡水养殖鲤、鲢、草根等,年产 302吨,还生产鱼种、鱼苗,1985年产值达32万元。
通肯河平时恬静,汛期常常吞噬庄田。解放前有水害而几无水利可言,每到汛期,境内沿
河地段一片汪洋。当地民谣:“西洼荒,烂泥塘,十年九涝不打粮,下大雨,变汪洋,卖儿鬻
女去逃荒”是真实写照。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开展规模宏大的治水改土工程,
对呼兰、通肯、克音三条河堤治理,以及乌龙沟疏浚,排除水患,变害为利。在县境内建堤防
283.2公里,完成土方量469.62万立方米,投资160.15万元,使2.26万公顷农田,4 753公顷草
原,101个村屯,7.91万人免于水害。从1958年始,先后12年建成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0座
和一批排涝工程,投资365.3万元,库容量9 25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 1 796公顷。截止1985年,
修堤防114公里,排水干渠11条,支渠290条,全长350.9公里。打电机井797眼,有效灌溉面积
7 330公顷,建扬水站3处,形成一个能蓄、能排、能灌、能引的排灌网,改变了过去“灌无水
源,排无出路”的状况。
解放初期的工业,除几户私人手工业厂家以及合伙经营的作坊之外,仅有国营日新制粉厂,
规模较大。如今(1985)国营工业25户,手工业84户,街道企业4户,社队企业218户,从业人员
1.5万人,工业总产值完成6 25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33.44%,为1949年工
业产值的28倍,1960年的2.73倍,1970年的 3.7倍,1980年的1.47倍,向国家交税利20万元。
40种主要工业产品有了新的升级,有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汽车空压机厂生产CA——108 型空
压机,年产4 153台,销吉林、辽宁、河南、北京等地。糖厂1980年10月投产,日处理甜菜500
吨,当年产糖1 900吨。到“六五”计划末期年产达到4 000吨,以及副产品乙醇 459吨,产值
56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5%。靠工人集资创建的棉织厂,1985年产棉布308万米,占总产值
4.3%。驰名省内外的高贤历史名酒,已恢复生产。人造家具材“细木工板”创省优产品,制出
的家具远销上海。粘土砖由60年代生产150万块增到年产9 407万块的生产能力。粮油加工工业
亦有很大发展,年产面粉1.9万吨,食油2 600吨,历史名产“耕牛牌”面粉,恢复生产后,供
不应求。食品总厂产的“飞龙牌”橙汁糖和西瓜硬糖被评轻工业部和省优产品。手工业几经整
顿,1985年21个厂(社)产值完成 950万元,产品品种有了新发展。机制软纸、沙发软椅、革皮
服装、皮鞋等多种产品,畅销县外各地。电力发展极为迅速。“一五” 时期全县供电能力120
千瓦,1969年 6月改国网电,架66千伏安输电线路365.95公里,建1 800千伏安变电所,8年后
换6 300千伏安主变,又增1 800千伏安和3 200千伏安变电所两处。66千伏安线路延伸31.26公
里。如今全县19个乡镇、125个村、386个屯通电,进户线路431.9公里,供电3 210万度。用电
设备装机容量34 536.55千瓦,配电线路14条674.2公里。
望奎交通邮电,解放前,传闻四大怪,“电灯底下放灯台,汽车马拉用人拽,有桥不过愿
淌水,电报没有邮信快”。而今,1985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4.5公里,4条三级沥清渣油路,
30条四级砂石路,47座永久性桥,13座半永久性桥,形成县、乡、村相连接,四通八达的公路
网。线行客货机动车234辆,日六次班车直达省城哈尔滨。全县邮路总长2 488公里,订销报纸
6.57万份,杂志8.78万份,电话线路 274.8公里,境外长途有线电路17条,长途载波电路15条,
通往全国各地。
民国初期,县内商铺、商号、商业公司略有发展。建县前三年,商户已超过 200家,比清
末增2.78倍。贸易总额逐年递增,尤以大豆、小麦出口占重要地位,年均达30万石,豆油与麻
籽的出口占有一定比重。民国 4—6年,年均输出额225万元(小银元为本位),每年商品购进棉
布、棉花、火柴以及石油、砂糖等杂货,输入额年均 143万元。日伪时期经济垄断,商业一蹶
不振。民族资本受日伪暴力摧残和压榨,每况愈下,日趋衰落。
伪康德 2年,商家由349户减少到249户,资金减少47.3%,到伪康德10年7月以后,实行产
业统制,日本洋行在望奎建立,商户大变小,小户变“落地”,濒于破产。解放后商业复兴,
国营经济不断壮大,社会购买力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促进商品贸易深入发展。十一
届三中全会之后,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市场多条渠道流通。开展竞争,商业市场繁荣。1985
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06亿元,为1949年的24.9倍,比三中全会前1978年增长 83%。通过各种渠
道销售自行车3 433辆,收音机5 619台,缝纫机2 339架,手表1.15万块,电视机1 257台,录
音机370台,洗衣机706台,电冰箱66个。全县平均每户达到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一块手
表,2户一架钟,一架缝纫机,15户一台电视机,40户一台洗衣机。农副产品采购总额5 149万
元,为1949年的4.97倍,比1978年减少20.6%,原因是粮食减产。集体商业发展到385户,其中
农村 272户;个体商业3 559户。其中农村2 517户。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有屯就有商业点。集体贸易成交额 604.6万元,比1979年增长10.4倍。外贸出口商品也有很大
增长,大豆、玉米、活牛、土畜产品等45个品种进入国际市场。出口成交额完成 832万元,为
1980年的10.5倍。
财政收支从1949年到1985年实现总收入2.52亿元,总支出2.51亿元。含工商各税完成9 781.5
万元。基本建设总投资1 335.4万元。1985年银行发放工商贷款 7 267万元,农业贷款1 320万
元。基建贷款 471万元,城乡储蓄额达到2 981万元,人均储蓄62.67元。承保财产险2.62亿元,
比1982年增长1.35倍。保险复盖面扩大,开办了新险种。在抢险救灾中,支付赔款74.7万元,
占保费收入的99%,发挥了经济补偿作用。
民国年间文化落后,私塾学馆,就读学生较少。设治后成立了劝学所。县立国民小学21所,
在校生只有 1 553人。解放初期,文教事业虽有发展,但当时经济困难,战事未休,发展速度
不快,平均20人中仅有一名学生,那时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是“圣人”,现在大学生也不鲜见。
到1985年统计,全县有影剧院10处,放映队 139个,年均放映2.O3万场。文化馆站19个,图书
馆 1处,藏书1.4万种,4.76万册,剧团1个。素有皮影之乡之称的望奎,有悠久、独具特色的
皮影艺术,皮影队10余个。全县有高中1处,完全中学2处。36班,在校生2 463人,毕业596人。
初中32处,442班,在校生2.33万人,毕业3 063人。小学204处,2 260班,在校生7.31万人,
毕业1.09万人。平均4.8人中占有1名学生,基本形成了“乡乡有中学,村村有小学,屯屯有教
学班”的普及教育网。还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农机学校、卫生学校、聋哑校、教师进修校、
电视大学各1处,以及幼儿园、幼儿班等,儿童入学率达98.3%。
体育、卫生、广播和科技事业均有较大发展。体育战线出现了新的局面,速滑、田径在省
和地区获得金牌、银牌,刷新26项地区记录。1985年地区赛获9项第一名,省赛获6项第一名。
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极为普遍,坚持体育锻炼达17万人,先锋乡代表曾连续参加全运会。解放
前卫生事业较为落后,行医恪守“医不叩门,药不同堂”,流行病、地方病蔓延,群众倍受疾
病之苦。“小病挺,大病抗,重病等着见阎王”。一遇疫病流行,死亡更甚。建国后,卫生事
业步入健康发展阶段,医疗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医疗机构由1处发展到229处。床位由30张到561
张,每千人占有床位1.16张。卫生队伍由 297人到1 761人,其中中西医师(士)351人,平均每
千人占有 3.6人。业已形成比较健全的三级卫生医疗网,在防病、治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医
术上能切除前列腺、肺叶、肝叶、胆囊以及心包引流高难手术。有线广播以县台为中心,以乡
镇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的广播网。覆盖率达95%以上,地上地下线路达1 147.5杆公里。
村通播率100%。屯通播率80%,入户率70%。广播功率2 800W,建 100米高微波电视铁塔一座,
同时转播中央和省台电视节目,覆盖率70%与50%。科学事业,在老的精心指导下,一批中青科
研工作者脱颖而出,1985年全县有各类中初级科技人员 7 236人,其中:各类工程师、经济师、
农艺师(技师)、会计师、医药师 126人,有302人考核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农艺师,有670名技
术人员,以及 6 138名无职称从事技术专业,许许多多的实干家、开拓者发挥其创业精神。还
有从外地前来投身振兴望奎建设行列的科技人员14名,有大专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及其他一些
潜在力量,孕育各种人材之中。科研项目逐渐增多,科研成果迭出。“六五”期间完成 382项,
1985年已推广应用96项。加强技术咨询服务,为企业和科技示范户提供45条信息,采用 34%。
尤其沼气的应用,国家沼气研究所在望奎召开现场座谈会,予以肯定推广,为农村节能开辟了
新途径。
解放前由于日军的残酷掠夺,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地主恶霸的恣意盘剥,民不聊生。县
民死亡率达21‰,人均寿命36岁。那时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债利高,苛捐杂税如牛毛”。
1937年人均租税6.68元,1943年增加到16.20元,6年增1.42倍。解放40年,经济不断发展,物
质基础雄厚,生活逐步改善。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安定团结,经济繁荣活跃,
人民安居乐业,改革风起云涌。随着生活水平的向上,人均寿命得到延长,男性平均 67.08岁,
女性平均67.71岁。
1985年,全县抗灾自救,向灾区捐粮、捐物价值达25万元,显示了群众的共产主义精神。
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以后,短短两年,涌现出 154个万元户,农民人均收入由1957年的
51元上升到207.50元,29年人均96.50元,递增5.1%,比1957年增长 3.1倍,比1965年增长2.1
倍,比1975年增长1.5倍。农民存款余额由1957年底的65.6万元上升到1 512万元,比1957年增
23倍,人均存款由2.53元上升为 35.46元。城镇居民收入普遍有所增加,1985年改革了工资制
度,职工平均工资收入941.60元,比1957年提高32.6%。城镇居民储蓄余额达1 469万元,比1957
年增长 124.5倍,人均储蓄额由5.85元上升为242.38元。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由50年代的“歪
歪扭扭土草房”,至60年代的 “一面青拉合墙”、70年代的 “砖瓦结构玻璃窗”、80年代的
“铁皮盖顶钢架樑”。城镇人均居房 8.4平方米,农村基本改变了老少三代居一炕的条件,人
均居住面积 7.9平方米。建国初,一般家庭有箱柜、碗厨算得上乘了。现在有些人家看上电视,
用上洗衣机,坐上小四轮,吃上机井水,穿上毛呢绒,住上砖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