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设治前的历史沿革

第一章 历史沿革

第一节 设治前的历史沿革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开始从华北地区向黑龙江地区迁徙,而居住下来的华北古人就
是本地区古代土著原始民族的基础。所谓“白山黑水之间,种族繁矣”即源自“猎取披毛犀,
猛犸象的人群”,它是原始民族的主源主流了。由此溯源,望奎在遥远的古代,已是古人类活
动的场所。因地势较高,且三面环水,适宜古人类生存。

  在望奎一带的原始居民,大部分属于涉貊族。(汉时称夫余,后与挹娄,勿吉融合)商周时
代他们居住在松嫩两江流域,以畜牧兼渔猎为生。望奎为涉貊人居住和活动的重要区域。

  秦汉之际,涉貊族系的北支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历史上称为夫余。公元前 2世纪,夫余
建国,属于汉朝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管辖下的一个奴隶制的地方政权。望奎乃其辖境,据呼兰
河北岸的八方前村、恭头二村、宽头东村、信头村、敏头西村、厢蓝头村、白头村等 7处和通
肯河左岸沿江后村发掘出土的红土陶、黄褐陶、红衣陶、灰黑陶片等古文物考证,约当在两千
年前。

  魏、晋、南北朝时,望奎属夫余后裔,寇漫汉和豆莫娄系族,居住在松、嫩两江之间地带,
同时也存在粟末靺鞨人活动的足迹(粟末靺鞨人为肃慎后裔)。在县境内则出现混合型的文化遗
址,如厢蓝头、八方前、通江等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了“同仁文化类型”的陶器与“白
金宝——望海屯文化型”的陶器和“红衣陶”共存的现象。望奎境内是肃慎系诸族和夫余系诸
族融合的重要地带。

  隋唐时,中原王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置一系列行政机构,望奎为靺鞨黑水都督府达莫娄部辖
境。公元 698年,以靺鞨贵族为主,建立了区域性的封建政权——震国(渤海国的前身),望奎
为其辖区。926 年渤海国为契丹族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灭,契丹是东部鲜卑族分出来的一支,
族众兴盛,以游牧为生。尽纳渤海旧土,951 年建立了辽朝,此地属东京道为突吕不室韦部,
受节度使节制。这一时期,主要是生女真活动在本区域,女真人后渐强大,于公元1115年建立
金朝,统辖了黑龙江全境。望奎为上京路会宁府辖地,1198年以后属蒲峪路。1234年蒙古灭金,
1271年建国号为元,成吉思汗四弟帖木哥斡赤斤受封于松花江以北地区,望奎为其封地,后归
水达达路管辖。

  明朝,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管辖和治理,在黑龙江建立若干卫所,望奎属奴儿干
都指挥使司辖地,邻于海伦境内设兀者右卫。1616年,努尔哈赤相继统一扈伦四部,建立后金
呼兰河流域属扈伦四部。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版图,清军入关后,黑龙江地区归盛京将军统辖。顺治十年(1653年)划
为宁古塔昂邦章京辖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归属黑龙江将军统辖。清入关前,所属八旗
为军民一体,逐渐南迁,在望奎境内活动的女真人南下,此后,人类活动的足迹在望奎曾出现
短暂的“真空”。清在关内建立政权后,视东三省为“龙兴之地”,实行一系列封禁政策,禁
汉人流入,将望奎指为索伦人围场,允许索伦部族狩猎朝贡。康熙初年,在呼兰河流域设“卡
伦”若干处,望奎厢白乡中心屯有一处“卡伦”,后来“卡伦”裁撤。在人民反封禁斗争的推
动下,清政府从咸丰年间起,不得不对黑龙江实行部分放垦。直至光绪年间,地域解禁,汉人
才又接踵而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设置通肯副都统衙门驻绥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移海
伦,光绪三十年(1904年)“于通肯设置直属厅,名日海伦厅,为专管汉人之机关,又使副都统
驻在此地,为管旗人之机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裁通肯副都统,设通肯协领署,
望奎邑绅出放街基,取名“双龙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海伦直属厅改为海伦府,是时
改“双龙城”官办为“望奎镇”,民国初望奎属海伦县辖。西乡第四区驻莲花镇,所属 1镇74
井屯。南乡第五区驻望奎镇,所属望奎,海丰2镇67井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