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乡镇

第二节 乡镇




  一、通江镇

  通江镇原称通江埠,在属境西南厢红头井南河套,俗名黄崖子,距县城24.5公里。南靠呼
兰河,西傍通肯河,两河通松花江,而得名“通江”。地理座标东经 126°27′,北纬46°39′。
南与绥化市、兰西县界邻,西同青冈县一河之隔,北和富源、火箭乡毗连,东接卫星厢蓝头村
界。清末设码头,商贾辐辏,帆樯如林。民国元年经海伦南乡议事会呈放东西街10道,南北街
6道,市场沿河,面积1平方公里。民国时期为通江埠区、三区,日伪时期为通江村。解放后,
划为通江区、五区。1956年4月,在境内划有通江乡、坤头乡等。1958年9月建立通江人民公社。
1984年 5月建通江镇,现辖通江、蓝头前、蓝头后、红头、白头后、白头前、白二前、白二后、
坤二前、坤二后、坤头前、坤头后、坤南前、坤南后等14个村,101 个村民组,37个自然屯,
6 101户,3.11万人,其中:汉、满、蒙、朝鲜 4个民族。现有耕地面积为9 810.6公顷,林地
709.6公顷,牧地341.46公顷,水域596.66公顷。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 小麦、高梁、谷
子,经济作物:甜菜、烤烟、向日葵。1985年粮食亩产98.5公斤,1979年单产达188.5公斤。

  镇有农机站1处,机站人员9名,链轨机车25台,轮式68台,手扶式56台,农机具104台(件)。

  镇办工厂 4处,从业人员342人,年产值53万元,村办企业3处,从业人员45人,年产值28
万元。镇办林场1处,畜牧场1处。

  镇有供销社、部15处,饭店、旅店、冷饮、理发、照相、醋酱、修理、商店等12处,有银
行营业所、家畜卫生院、粮库。

  镇有中学 1所,下伸到蓝头、坤头、坤南村,3个初中班,小学14所,8个电影放映队。有
客运站、敬老院、邮电局、广播站。

  镇有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30名,病床30张,村卫生所13处。

  二、海丰镇

  海丰镇在县境东南恭字二井,距县城28公里。南东两面环土山、陡崖。克音、诺敏两条河
流经八方前村交汇呼兰河,地理座标东经 126°49′,北纬46°49′。乡境丘陵起伏,沟壑纵
横,东部克音河为界(含界东一三角绿洲),南部与绥化以呼兰河一水之隔,西与卫星镇、灯塔
乡接壤,北和莲花镇、东升乡相邻。镇驻地民国元年(1912)经民人刘廷俊等呈海伦府,准放南
北大街 4道,东西街4道,胡同6条,镇基条状形。民国期间,划为海丰区、四区。日伪时期,
海丰村。解放后,划为海丰区、七区。1956年4月划恭二乡。1958年9月建立海丰人民公社。1984
年 5月建海丰镇,现辖恭二西、恭二东、宽二东、宽二西、宽头西、宽头东、恭头一、恭头二、
八方前、八方后、恭三前、恭三后及良种场等13个村,108个村民组,70个自然屯,5 550户,
2.85万人,其中:汉、满、蒙、回4个民族。现有耕地面积9 493.4公顷,林地2 108.66公顷,
牧地978.O6公顷,水域497.2公顷。公社化后对沟壑山包治理,造梯田。

  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大豆、小麦、高粱。经济作物:亚麻、烤烟、甜菜。1985年粮
食亩产91.5公斤,1979年单产达175.5公斤。

  镇设农机站1处,机站人员8名,链轨机车13台,轮式车81台,手扶式46台,大型农机具65
台(件)。

  镇办工业12处,有木制农具、制砖、制米、制油、亚麻加工等厂,从业人员 250人,年产
值140万元。

  镇有供销社、部13处,饭店、旅店、醋酱、冷饮、理发、服装、商店等 9处,有银行营业
所、家畜卫生院、邮电局。

  镇有中学1所,下仲八方前、恭头、宽头、恭三村 4个初中班。小学13所,电影院1处,广
播站1处,8个电影放映队。

  镇有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13名,病床10张,村卫生所14处。

  三、卫星镇

  卫星镇旧名惠头,清光绪年间通肯段放荒仿效古“井田”法建制,排列恭、宽、信、敏、
惠,此地惠字领头而得名。位于属境东南部,距县城18公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40′,北纬
46°43′。南界呼兰河,东界海丰镇,北界敏三、东郊乡,西界火箭乡、通江镇。聚落沿公路
两侧呈条状分布,扼绥化与望奎要冲,面积 2平方公里。民国年间,划为海丰区、四区。日伪
时期,设有惠头村。解放后,划为惠头区、五区。1956年4月划有惠头、水三等乡。1958年9月
改惠头乡为卫星人民公社。1984年 5月建卫星镇,现辖信头、敏头、敏头西、敏头东、敏二、
惠头、惠二、惠三、水头东、水头西、水二、水三、厢蓝头及良种场等14个村,100 个村民组,
48个自然屯,7 806户,3.88万人,其中:汉、满、蒙、朝鲜4个民族。耕地面积为1.16万公顷,
林地2 065.8公顷,水域420公顷。公社化后改良土壤,修造梯田。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
大豆、小麦、高粱。经济作物: 烤烟、甜菜。1985年粮食亩产74.5公斤,1979年单产213.5公
斤。

  卫星镇是县农业机械化重点镇,有拖拉机站 1处,可修造配机件,机站人员18名,链轨机
车31台,轮式车71台,手扶式24台,大型农机具113台(件)。

  镇办制粉、制油、制瓦、制砖等企业13处,从业人员1 400人,年产值450万元。村办企业
3处,从业人员80人,年产值20万元。

  镇有供销社、部13处,饭店、冷饮、理发、旅店、照相、修理、服装等 9处。有银行营业
所、邮电局、粮库。

  镇设中学1所,下伸敏三、蓝头、水三、信头村4个初中班。小学14所,11个电影放队。卫
生院 1处,医务人员29人,住院处病床30张,村卫生所11处。有客运站、俱乐部、敬老院、家
畜卫生院、广播站。

  望奎交通大动脉绥望公路穿过镇境中部,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年销售额 315.1万元,位
居乡镇之首。

  四、莲花镇

  莲花镇在属境东北宽字四井,俗名莲花井子,因百年前东泡子种荷花而得名,距县城35公
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48′,北纬46°59′。东和东升乡接壤,南与海丰镇、灯塔乡毗连,
西靠厢白乡界,北同惠七镇、恭六乡相邻。宣统二年(1910年)民人吕万山、于化龙等呈海伦府
出放东西街4道,南北街4道,胡同4条,聚落方形,面积2平方公里。民国年问划为莲花区、五
区。日伪时期划为莲花村、厢黄村、信敏村。解放后,划为莲花区。1951年4月改为九区。1957
年8月改为乡。1958年 9月建立莲花人民公社。1984年5月建莲花镇,现辖宽四、宽五东、宽五
西、信六、信五后、信五前、厢白后头、厢黄后三西、厢黄后三东、腰二、厢黄前二、厢黄后
二及良种场等13个村,85个村民组,31个自然屯,5 358户,2.78万人, 其中:汉、满、蒙、
同4个民族。现有耕地面积为9 114.7公顷,林地 891公顷,牧地63.72公顷,水域23.26公顷。
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大豆、小麦、高粱。1985年粮食亩产122.5公斤,1979年单产170公
斤。

  镇有农机站 1处,机站人员13名,有链轨机车21台,轮式车51台,手扶式65台,脱谷、脱
粒、粉碎、磨米面、铡草等220台(件),大中型农机具51台(件)。

  镇办制油、制砖、制粉、制酒、铁木、皮革、被服、农修厂等8处,从业人员310人,年产
值10万元。

  镇有县营农机修造二厂,设镇西北隅。商业兴盛,年实现销售额 275万元。镇有商店、供
销社、部14处,饭店、旅店、糖果、冷饮、醋酱等 9处。有银行营业所、邮电局、家畜卫生院,
粮库等。

  交通,镇所在地客运站是县东北部公路枢纽,有通往县城、恭六、东升、惠七镇和四方台
5条公路,客运班车定点运行,交通十分方便。

  文教卫生事业均有发展,镇有中学1所,小学13所,电影院 1处,卫生院1处,医务工作者
11人,开展病床13张。村卫生所13处,广播站1处。

  五、惠七镇

  惠七镇旧名高贤烧锅,高贤酒闻名于世,人们舍惠字七井,取高贤代其名。属境位于东北
部,距县城3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40′,北纬47°03′。南界厢白乡,西部与北部同海
伦县接壤,东界恭六乡与莲花镇。三道乌龙沟自东向西流经境内北部,水源较富。公社化后修
建北水八、敏七、五兴3座水库。镇所在地惠七前,聚落呈正方形,主街南北向,面积1平方公
里。民国时期,为金家店区所辖,日伪期间增设高贤村。解放后,于1946年12月设立高贤区,
1951年4月改为十区。1956年4月改称惠七乡。1958年9月设立幸福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称惠
七乡。1984年 5月建惠七镇,现辖惠七前、惠七后、惠六前、惠六后、惠五后、前水八、北水
八、水七前、水七后、敏五后、敏六东、敏六西、敏七及良种场等14个村,60个村民组,57个
自然屯,5 539户,2.8 万人,其中:汉、满、蒙、同、朝鲜5个民族。现有耕地面积1.03万公
顷,林地880.8公顷,牧地105.46公顷,水域123.6公顷。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高
粱。经济作物:亚麻、烤烟、甜菜。1985年粮食亩产133.5公斤,1979年单产203.5公斤。

  镇有农机站1处,机站人员12名,链轨机车25台,轮式车61台,手扶式65台,机引农具139
台(件)。

  文教卫生发展迅速,镇有中学1所,小学14所,电影院 1处,6个电影放映队。解放前缺医
少药,劳动人民看病难,现有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20名,住院处病床20张,14个卫生所。

  镇办油、酒、亚麻、农修厂4处,从业人员37人,年产值77万元。其中:高贤酒年产200吨,
占总产值42.8%。村办企业2处,从业人员80人,年产值2万元。

  镇有供销社、部16处,饭店、冷饮、服装、照相等6处,商业销售额222.4万元。有银行营
业所、粮库、邮电所、家畜卫生院、敬老院、广播站。

  六、灵山乡

  灵山乡,原名红星公社,驻地正蓝后头村,位于县城北11公里,面积 1平方公里,地理座
标东经 126°27′,北纬46°56′。南邻环城、东郊乡,东接厢白乡,北依海伦永乐乡,西为
后三乡。海望公路贯穿中部,尚有横贯乡所在地的望后乡路一条,交通便利、集舍井然。后头
村西北 1.5公里处,1923年曾建灵山古寺一座(土改运动中拆毁大庙),由此而得名灵山村。民
国时期曾为前二佐区、二区。伪满时期划为灵山村。解放后,划为灵山区、三区。1956年 4月
改为灵山乡。1958年9月建立红星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灵山乡。辖厢红七、正蓝后头、正
蓝前头、正蓝六东、正蓝六西、正白腰三、正白后三、正白后二、金家店及良种场等10个村,
54个村民组,17个自然屯,3 748户,1.86万人,其中:汉、满、蒙、回、朝鲜、达斡尔6个民
族。耕地面积为6 174.2公顷,林地856.73公顷,牧地 168.2公顷,水域25.93公顷。主要农作
物:玉米、大豆、小麦、高梁。经济作物:甜菜、向日葵。粮食平均亩产 140公斤,1979年最
高单产200.5公斤。

  乡有机站1处,机站人员9名,全乡有链轨机车16台,轮式55台,手扶式30台,农机具82台
(件)。

  乡办制油、铁木厂等4处,年产值15万元,从业人员35人。村办企业2处,年产值11万元,
从业人员50人。正白后三村办养鹿场,养鹿60只。

  乡有供销社、部、双代店12处,冷饮、服装、商店 4处。有银行营业所、邮电局、家畜卫
生院。

  乡有中学1所,小学10所,电影放影队4个,广播站1处。卫生院1处,病床16张,村卫生所
10处。敬老院1处。

  七、后三乡

  后三乡,位于属境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21′,北纬46°55′。东
界灵山乡,西接富饶乡,南邻先锋乡,北靠海伦新兴乡。地势平坦,土质松软肥沃。民国时期
划归金家店区、六区。伪满时期在其境内划有山头村,乡所在地为正蓝旗三佐北井(正蓝后三),
聚落呈“凹”字形,主街东西向。1956年4月并区划乡曾设后三乡,1958年9月并入红星公社属
境。1962年划出,设民乐公社,1964年3月改称奋斗人民公社。1984年4月建乡。现辖正蓝前三、
山头、正蓝前二、正蓝后三、前十三、后十三、正蓝后二、厢白七及良种场等 9个村,64个村
民组,22个自然屯,4 027户,1.98万人。有汉、满、蒙、回4个民族,耕地面积为7 108.27公
顷。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谷子、高粱。经济作物:亚麻、甜菜、向日葵。1985年
粮食亩产81公斤,1979年单产达225.5公斤。

  乡有农机站1处,机站人员3名,链轨机车11台,轮式车34台,手扶式19台,农行农具53台
(件)。

  乡办制酒、制油、铁木等企业4处,从业人员35人,年产值18万元。村办企业2处,从业人
员64人,年产值32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双代店15处,冷饮、服装、商店3处。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

  乡有中学1所,下伸白七、前二村两个初中班。小学9所,其中8所设初中班。6个电影放映
队及广播站。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10人,设病床10张。村卫生所8处。

  八、富饶乡

  富饶乡,位于属境西北部,距县城22.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14′,北纬46°58′。
南界先锋乡,东接卫星水库,北与海伦新兴乡毗邻,西傍通肯河。乡所在地四段前小拉拉屯,
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民国时期为前二佐属境。日伪时期划为滕围村。解放后,为滕围
区、四区。1956年4月划为沿江乡,1961年3月建立沿江公社。同年6月改称富饶人民公社,1984
年 4月建富饶乡,现辖散北东、散北西、三段东、三段西、四段后、沿江前、沿江后、四段前
等 8个村,51个村民组,33个自然屯,3 235户,1.61万人,其中汉、满、蒙3个民族。耕地面
积为5 139.53公顷,林地160.67公顷,牧地 186.2公顷,水域308.66公顷。地势低洼,土壤多
碱。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大豆、小麦、高梁。经济作物:亚麻、甜菜、向日葵。1985年
粮食亩产41.5公斤,1979年单产达202.5公斤。

  乡有农机站1处,机站人员 3名,链轨机车9台,轮式车34台,手扶式37台,机引农具35台
(件)。

  乡办铁、木、砖、油、纸板厂等4处,从业人员25人,年产值25万元。村办企业8处,从业
人员120人,年产值10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9处,冷饮1处,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家畜卫生院。

  乡有中学1所,下伸沿江前、散北两村两个初中班。小学8所,2个电影放映队、广播站1处。
卫生院1处,有医务人员12名,设病床20张。村卫生所7处。

  九、先锋乡

  先锋乡,位于属境西部,距县城6.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26°22′,北纬46°48′。东界
环城乡,南接富源乡,西临通肯河,北靠富饶乡。乡驻地自家窑,聚落呈梯形,沿公路两侧分
布。青望公路横贯东西,交通方便。地形东高西洼,盐碱易涝。民国时期为通江区、三区属境。
日伪时期属滕围村。解放后,划归滕围区、四区。1956年 4月,在其境内划有头段、二段乡。
1958年 9月改二段乡为先锋公社,头段乡为全丰公社。同年11月全丰公社被裁撤,并入先锋公
社。1984年 4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先锋乡,现辖先锋、白四、白五、白六、坤三、坤四、散南、
散前、丰收及良种场等10个村,73个村民组,42个自然屯,5 230 户,2.58万人,其中:汉、
满、蒙3个民族。共有耕地面积 8 434.66公顷,林地321.27公顷,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
大豆、小麦、高粱。经济作物:亚麻、烤烟、甜菜、向日葵。1985年粮食亩产89公斤,1979年
单产240.5公斤。

  1956年建先锋水库1座,水面181公顷,库容2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400公顷,沿水线40公
里。

  乡有农机站 1处,机站人员9名,链轨机车23台,轮式车52台,手扶式47台,机引农具115
台(件)。

  乡办工业跃居全县第二位,有一、二砖厂,年产机制砖两千万块。农修厂生产暖气片、连
接椅、铁铧等,亚麻厂、织布厂、粮油加工厂等 8处,从业人员1 200人,年产值250万元。村
办企业11处,从业人员250人。年产值20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11处,饭店、商店、冷饮、醋酱等 6处。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家畜卫
生院。粮库设于坤三村。

  乡有中学1所,下伸白四、白六、散南、散前、坤四村 5个初中班。小学10所,5个电影放
映队。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10名,设有病床15张。广播站1处,敬老院1所。

  十、富源乡

  富源乡,位于属境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22′,北纬46°44′。南
邻通江镇,东界火箭乡,北接先锋乡,西傍通肯河。地形东高西低,多为平川。乡所在地为坤
字二北宋家屯,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民国时期为通江埠区,三区属境。

  日伪时期为滕围村所辖。解放后,划归通江区。1956年4月成立头段乡,1958年9月改为全
丰人民公社,11月并人先锋公社。1961年3月建立富源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富
源乡,现辖厢白三、二南西、二南东、二北、头段、二北西、二段、二南北等 8个村,58个村
民组,31个自然屯,4 007户,2.O7万人,其中:有汉、满、蒙、朝鲜、苗、达斡尔6个民族。
耕地面积为 6 724.93公顷,林地382.2公顷,牧地380.53公顷,水域202.67公顷。主要农作物:
玉米、谷子、高粱、大豆、小麦。 经济作物:亚麻、甜菜、 向日葵。1985年粮食亩产27公斤
(受涝灾),1979年单产209.5公斤。

  乡有农机站 1处,机站人员10名,链轨机车17台,轮式车42台,手扶式35台,机引农具83
台(件)。

  乡办铁木、亚麻厂等6处,从业人员25人,年产值26万元。村办企业4处。从业人员30人,
年产值5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10处,饭店、冷饮、理发、服装等 7处。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家畜卫
生院。

  乡有中学1所,下伸二南东、二南西、白三村 3个初中班。小学8所,电影院1处,5个电影
放映队,广播站1处,敬老院1处,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8人。村卫生所8处。

  十一、火箭乡

  火箭乡,位于属境南部,距县城9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26°30′,北纬46°45′。东邻卫
星镇,南接通江镇,西与先锋、富源乡毗邻,北靠环城乡。地形南岗北洼,属半丘陵地。历有
“土包三井”之称。头道乌龙沟自东向西流经乡境北部。乡所在地为正蓝旗三井,俗名“栾保
屯”,聚落呈梯形,面积 1平方公里。民国时期为通江埠三区属境。日伪时期,曾划土岗村。
解放后,为五区所属,1956年4月设立红三乡, 1958年9月改红三乡为火箭人民公社。1984年4
月建火箭乡,现辖厢蓝二、厢蓝三、厢蓝四、双合、正蓝二、正蓝前四、正蓝三、红二、红三
前、红三后、红卫、良种场等12个村,90个村民组,34个自然电,5 620 户,2.67万人,其中:
汉、满、蒙、回、藏5个民族。耕地面积为9 110公顷,林地1 351.67公顷,部分耕地畦田化,
林成网,田成方。1985年粮食亩产112公斤,1979年单产162公斤。

  乡有农机站、修配厂各1处,链轨机车16台,轮式车70台,手扶式28台,机引农具78台(件)。

  乡办砖厂、油厂、铁木联合厂等 6处,从业人员600人,年产值67万元。村办企业3处,从
业人员10人,年产值4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15处,饭店、糖果、冷饮、服装、商店等 5处。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
家畜卫生院。

  乡有中学 1所,下伸红二、红三、厢蓝二、厢蓝三村4个初中班,小学12所,8个电影放映
队,广播站1处。乡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24人,设病床12张。

  十二、灯塔乡

  灯塔乡,位于属境东部,距县城2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46′,北纬46°54′。南邻
敏三乡,东界海丰镇,北与莲花镇相接,西靠厢白乡。四望公路贯穿乡境中部,地形漫岗丘陵,
土质肥沃。乡所在地宽三后(马家沟),聚落沿公路两侧呈梯形分布,面积 1平方公里。民国年
间为海丰区、四区属境。日伪时期设有信义村、横山村。解放后,划归海丰区、七区。1956年
4月划信三乡,1958年9月改信三乡为灯塔人民公社。1984年 4月建灯塔乡,现辖宽三后、信四
后、宽三中、信四前、后敏、厢白头、厢黄三等7个村,41个村民组,33个自然电,3 434户,
1.67万人,其中:有汉、满、蒙、壮、朝鲜 5个民族。现有耕地面积为5 890.6公顷,林地841
公顷,牧地7公顷,水域44.26公顷。主要作物:玉米、谷子、大豆、小麦、高粱。经济作物:
甜菜、亚麻、烤烟等。1985年粮食亩产91公斤,1979年单产188.5公斤。

  乡有农机站1处,机站人员9人,链轨机车10台,轮式车34台,手扶式78台,机引农具62台
(件)。

  乡办铁木、被服、亚麻、农修厂等12处,从业人员476人,年产值94万元。村办企业8处,
从业人员25人,年产值7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14处。饭店、冷饮、醋酱、服装、商店等 8处。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
粮库及家畜卫生院。

  乡有中学1所,下伸信四后村1个初中班。小学7所,4个电影放映队,广播站1处。卫生院1
处,医务人员34人,设病床30张。

  十三、东郊乡

  东郊乡,位于属境中部,县城东,郊区,而取名“东郊”。地理座标东经 126°33′,北
纬46°50′。南邻火箭乡、卫星镇,东界敏三乡,北界厢白、灵山乡,西接环城乡,四望公路
穿过中部,由县城通往海丰、莲花镇公路经乡境南部和北部。交通便利,地形漫川漫岗丘陵地
带。乡所在地为厢蓝五井,聚落沿公路两侧分布,主街东西向。民国时期属县城区、一区所辖。
伪满时期,在其境内曾建有正白村、水营村。解放后为临城、 灵山、厢白各区分属,1956年4
月划有正白、水四乡,1961年3月10日设立东郊人民公社。

  1984年 4月建东郊乡,现辖正白前二、正白前三、前蓝五、后蓝五、前进、跃进、后水五、
前水五、后惠、水四、五一、东华等12个村,65个村民组,40个自然屯,4 397户,2万人,其
中:有汉、满、蒙、朝鲜4个民族。现有耕地面积为7 020.47公顷,林地685.93公顷,牧地3.67
公顷,水域 44.27公顷。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大豆、小麦、高粱。经济作物:甜菜、向
日葵、烤烟。1985年粮食亩产111.5公斤,1979年单产188.5公斤。

  乡有农机站1处,机站人员8名,链轨机车16台,轮式车52台,手扶式55台,机引农具84台
(件)。

  乡办油厂、织布厂、铁木厂、砖厂等企业5处,从业人员300人,年产值50万元。村办企业
4处,从业人员20人,年产值1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12处,双代店4处,冷饮1处。有银行营业所、电影院、家畜卫生院。

  乡有中学1所,小学12所,3个电影放映队,广播站1处。卫生院1处,村卫生所11处,医务
人员42名,设病床12张。邮电所1处。

  十四、厢白乡

  厢白乡,位于属境北偏东部,距县城1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37′,北纬46°50′。
南邻东郊、灯塔乡,东界莲花镇,北接惠七镇,西靠灵山乡。地形漫川漫岗,土壤肥沃,二道
乌龙沟横穿乡境中部。乡所在地为厢白旗后三,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面积 1.5平方公
里。民国期间为金家店区、六区属境。伪满时期曾划有厢白村、厢蓝村。解放后,划为厢白区、
八区。1956年4月改称厢白乡,1958年9月改称红旗人民公社,1976年10月改称厢白人民公社,
1984年 4月建厢白乡,现辖厢白后三、正白后头、正白前头、厢白前三、团结、胜利、厢白前
二东、厢白后二、敏五前、前惠五、前水六、后水六、厢蓝六及良种场等14个村,105 个村民
组,40个自然屯,5 770户,2.99万人,其中:有汉、满、蒙、回、朝鲜、达斡尔6个民族。现
有耕地面积为1.09万公顷,林地1 106.6公顷,牧地156.8公顷,水域 146.2公顷。主要农作物:
玉米、谷子、大豆、小麦、高粱。经济作物:亚麻、烤烟、甜菜。1985年粮食亩产 104公斤,
1979年单产224.5公斤。

  乡有农机站 1处,机站人员12人,链轨机车20台,轮式机车65台,手扶式79台,机引农具
154台(件)。

  乡办家具、制砖、农具、制瓦等厂10处。从业人员1 010人,年产值50万元。村办企业5处,
从业人员270人,年产值25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双代店16处。饭店、冷饮、理发、照相、服装、修理等 9处。有银行营
业所、邮电所、粮库及家畜卫生院。

  乡有中学 1所,下伸敏五、惠五、厢蓝六、二东村4个初中班。小学14所,6个电影放映队,
1处广播站。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17人,设病床12张。

  十五、东升乡

  东升乡,原为莲花镇的一部分。位于属境东北部,距县城40公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53′,
北纬47°00′。南以四望公路为界,东临克音河,北靠恭六乡,西界莲花镇。地形东部沿克音
河冲击平原,西部丘陵地带,乡所在地姚家屯,聚落呈长形,主街东西向。民国时期划为莲花
区、五区。伪满时期为莲花、莲恭村辖境。解放后划为莲花区、九区。1956年 4月设有恭四乡,
人民公社化后为莲花公社所辖。1962年5月将莲花公社划出一部分,称黄三乡,同年7月改为东
升人民公社。1984年 4月建东升乡,现辖恭四、恭四西、恭五前、乾一后、乾一前、前头后、
前头前、后头东、后头西等9个村,57个村民组,32个自然屯,3 489户,1.73万人,其中:有
汉、满、蒙、回4个民族。现有耕地面积为5 893.3公顷,河套草塘200公顷,林地240公顷。主
要农作物:玉米、谷子、大豆、小麦、高粱。1985年粮食亩产116公斤,1979年单产高达252.5
公斤,为全县高产公社。

  乡有农机站1处,机站人员8人,链轨机车11台,轮式车72台,手扶式48台,机引农具42台
(件)。

  乡办油厂、铁社、木器厂等 8处,从业人员50人,年产值24万元。村办企业19处,从业人
员90人,年产值9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双代店14处,有冷饮、服装、修理、糕点等 7处。有银行营业所、邮电
所。

  乡有中学1所,小学9所,1个电影放映队。卫生院1处,医务人员8名,卫生所8个,设病床
4张。广播站1处。

  十六、恭六乡

  恭六乡,位于属境东北角。距县城4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52′,北纬47°06′。南
与东升乡、莲花镇接壤,东依克音河,北靠海伦县,西界惠七镇。地势丘陵起伏,土质肥沃。
乡所在地恭字六井,聚落近长方形,有东西、南北大街,面积 1平方公里。民国年间为莲花区
境,日伪时期在其境内曾划有莲恭村、乾三村。解放后为莲花区所属,1947年归高贤区所属。
1956年 4月划为恭六乡,1958年9月改东风人民公社。1984年4月建恭六乡,现辖恭六、乾三东、
乾三后、乾三前、乾二后、乾二前、恭五后、宽六前、宽六后、信七前、信七后及良种场等12
个村,77个村民组,33个自然屯,4 389户,2.18万人,其中:有汉、满、蒙、回4个民族。现
有耕地面积为8 576.6公顷,林地1 026.8公顷,牧地87.4公顷,水域164.53公顷。主要农作物:
玉米、谷子、大豆、小麦、高粱。1985年粮食亩产76.5公斤,1979年单产224公斤。

  乡有农机站1处,机站人员8名,链轨机车16台,轮式车38台,手扶式59台,机引农具74台
(件)。

  乡办制油、制酒、铁木等厂9处,从业人员336人,年产值60万元。村办企业12处,从业人
员100人,年产值3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双代店14处,饭店、醋酱、冷饮、商店等 7处,有银行营业所、邮电所、
家畜卫生院。

  乡有中学1所,下伸乾三后村1个初中班。小学13所,4个电影放映队,广播站1处,卫生院
1处,卫生所12处。

  十七、敏三乡

  敏三乡,位于属境东部偏南,距县城13公里。地理座标东经 126°43′,北纬46°48′。
地形漫岗丘陵,土质肥沃。乡驻地敏三村张大房子,聚落呈长方形,主街东西向。面积 1平方
公里。民国时期划为海丰区、四区属境。日伪时期属信义村所辖。解放后划海丰区、七区辖地。
1956年4月分属信三、厢白、水四乡。1958年9月属灯塔、红旗公社,1961年 3月设东郊公社分
属一部分。1983年10月增建敏三人民公社,1984年 4月改称敏三乡。现辖信二前、信二后、信
三、敏三、前敏、前惠四、中惠四等7个村,61个村民组,30个自然屯,3 227户,1.56万人,
其中:汉、满、蒙、朝鲜4个民族。耕地面积5 626.3公顷,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大豆、
小麦、高粱。经济作物:甜菜、烤烟、亚麻等。1985年粮食亩产106公斤,1984年单产218公斤。

  乡有链轨机车12台,轮式车34台,手扶式29台,机引农具56台(件)。

  乡办工业2处,从业人员220人,年产值70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8处,冷饮等2处。

  由于新建乡,卫生院尚未设立,群众就医重病到县城,轻微患者就地到敏三卫生所医治,
全乡有村卫生所7处,广播站一处。

  乡有中学1所,下伸到信三、前敏村办两个初中班。小学7所,4个电影放映队。

  十八、环城乡

  环城乡,1983年11月设立,由望奎镇辖区划出,正蓝后四、正蓝五、红光、红五西、红五
东、红六等 6个村,33个村民组,17个自然屯。围县城四周,东邻东郊乡,北界灵山、后三乡,
西靠先锋乡,南接火箭乡。地理座标东经126°28′,北纬46°49′。乡驻地望奎镇界县城西1
公里处。民国时期属望奎区、一区。伪满时期划为智二保、临城村、望奎街所辖。解放后为临
城区、二区辖境。1956年 4月撤区划乡,划为城郊乡,人民公社化后并入双龙镇人民公社辖境。
1964年9月增设环城人民公社。1969年9月裁撤环城公社并入望奎镇。

  全乡居民2 354户,1.2万人,有汉、满、蒙、回、朝鲜、彝6个民族,耕地面积2 689.8公
顷。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大豆、小麦、高梁并秋白菜。1985年粮食亩产80公斤,1984年
单产193公斤。

  乡有链轨机车7台,轮式车37台,手扶式16台,机引农具40台(件)。

  乡办企业4处,从业人员410人,年产值77万元。村办企业7处,从业人员100人,年产值20
万元。

  乡有供销社、部8处,冷饮1处。

  乡有中学1所,小学6所,广播站1处,敬老院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