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低温霜冻
第三节 低温霜冻
一、低温
有长期低温型、低温早霜型及阶段性低温型。自1957年到1985年,低温年有11年,占29年
的37.8%。受低温冷害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和高粱,从作物外型看,是出苗前后到8叶期,灌浆期
到成熟期,时间前期是 5月下旬到6月下旬,后期是7月下旬到下旬,前期主要影响作物的幼穗
分化,后期影响灌浆和籽粒成熟。
1957年88至9月,气温偏低4.O℃,加之秋早霜,庄稼减产三成。
1969年春季终霜偏晚,秋季初霜过早,光照不足,全县又推广种植晚熟品种,酿成粮食减
产5.8万吨。
1972年因终霜晚,初霜早,88降冰雹,9、10月霪雨,致使庄稼出苗晚,日照短, 晒米期
贪青,粮食减产7.8万吨。
二、霜冻
春季晚霜,秋季初霜,为平流辐射霜。春霜是出苗后,受冷空气侵蚀造成晚霜冻。秋霜发
生在初秋,农作物正处生长期遭受霜冻。
(一)春季晚霜冻
1959年5月28日,空气最低温度为1.4度,地面温度在零下,出现霜冻。
1965年5月24日,空气最低温度为1.5度,地面最低温度-2.3度,遭受霜冻。
1966年5月22日,空气最低温度为2.1度,地面最低温度-4.2度,遭受霜冻。
1969年5月27日,空气最低温度为2.4度,地面最低温度-2.3度,遭受霜冻。受灾面积广,
成灾9.6万公顷。其中:玉米面积为多,谷子为次。
1974年 5月24日,空气最低温度为-1.0度,地面最低温度-2.5度,成灾面积7.33万公顷,
有8 667公顷农田毁种。
1985年 5月27日和28日,空气最低温度分别为3.9度和4.0度,地面最低温度分别为-1.8度
和-2.0度。全县各类作物均受危害,成灾面积5 406公顷。
(二)秋季初霜冻
1957年9月13日,空气最低温度1.3度,地面最低温度零下,遭受霜冻。
1964年9月10日是全省范围的霜冻灾区,空气最低温度2.2度,地面最低温度-4.6度,霜冻
加前期低温,全县粮食减产5.5万吨。
1967年9月10日,空气最低温度为-0.4度,地面温度-3.4度,为枯霜冻,有2/3的大田作物
冻死,是建国以来霜冻灾害最严重的一年。
1969年 9月7日,空气最低温度为2.5度,地面温度-1.2度。全县农作物由于连雨和早霜,
有11.3%未成熟。灯塔、灵山、富饶、先锋等乡遭灾严重。
1976年 9月7日,空气最低为0.5度,地面最低温度0.6度,全县受灾面积4.9万公顷。绝产
3 712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