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利用

第二节 利用




  1897年,清政府准放通肯段荒,草莽荆棘的荒原渐次开发成良田。望奎的封建经济亦由此
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发中,视其土地优劣而决定取舍。头年放荒火烧野草,次年春犁耕成0.77
尺垄形。第一年称头荒,二年称二荒,三年后成为熟地。据望拿旧志载,1917年,开发土地198 230
公顷,其中:原放荒 126 537公顷,续放荒59 579公顷,熟地12 114公顷。土地分布为自耕地
89 165公顷,出租地42 248公顷,菜农地 9 030公顷。自耕农所占土地有限,绝大多数农户属
租佃农民,少数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地价虽然上涨,并不影响地主的土地兼并,因为地租上
涨超过地价,地主购地能力随之增强。随着土地开发,种植业以大豆为主,伴随有大麦、小麦、
玉米、高粱、谷子、糜子、稷子、云豆、小豆、荞麦,以及葱、蒜、马铃薯等。头荒地因地浆
生冷,宜种糜子或荞麦;二荒地多耲囊谷子、高梁等;三荒地为熟地,虽则耕作粗放,粮食产
量很高,一般垧产大麦七八石,谷子、大豆五六石左右。

  “九、一八”后, 日伪的土地掠夺比前尤为激烈,伪满初, 以处理官产和“国有荒”、
“围有林”为名,大量掠取土地。1936年,以所谓“地籍整理”,将“浮多地”、“私垦地”
收归国有,增设“农事试验场”,“苗圃”、“种畜场”之类机构,加强农产品掠夺活动。全
县土地总面积为22.31万公顷,其中:熟地18.92万公顷,占地总面积的 84.8%,包括耕地面积
17.91万公顷;撂荒地1.01万公顷。可垦地2.8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12.6%;不可耕地为4 961
公顷,占总面积的2.22%;山川道路占地 851公顷,占总面积的0.38%。伪满初,望奎人口18.2
万。1936年增加到20.5万,83.4% 属于农业人口。在广大农民的垦辟下,望奎耕地面积1934至
1936年明显增多,播种面积以大豆、小麦为大宗,农户因豆麦价高,故占耕地总面积 27.7%,
谷子、玉米、高粱占56.5%,马铃薯、蔬菜占12.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加紧对农业掠夺,大量上地被少数地主占有,70公顷以上地主就
有 474户,而且从地主阶级中陆续分化出一些汉奸地主,利用土地租佃经营,压榨剥削自耕农
和佃农。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及土匪破坏骚扰,民不得安,县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经过土
改和大生产运动,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建国后,土地开发与利用进入了有计划的发展时期,先
后建立 5处国营农、林、牧场。兴修水库塘坝,营造生物防护林带,扩建公路网。土地开发重
点放于西部沿江一带平原区。县境土地资源中含两大弱点,一是西部平原区,受通肯河泛滥和
岗地溶水的冲击,十年九涝,地势低洼,开垦难;二是东部丘陵起伏漫川漫岗坡耕地,风蚀水
侵,自然植被的破坏比较严重。据1979年水保坡地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9.35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40.7%。其中:耕地流失面积7.4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5% (水蚀面积6.77万公
顷,风蚀0.69万公顷),荒山荒坡流火面积1 687公顷,村屯、道路流失面积 1.4万公顷,侵蚀
沟面积.占地3 253公顷。侵蚀沟 2 307条,使耕地断为小块,长垄变短垄,有11个自然屯被侵
蚀沟分成26个小屯。党和政府采取了改造措施,先后修建了呼兰河、通肯河防洪大堤,建设了
洼荒与灵山涝区的泄洪渠系,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治理3至5度坡耕地2.82万公顷。治理
沟壑等水保工程,对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地力起到了一定作用。70年代初,变三跑田 (跑水、
跑肥、跑土)为三保田。实行山、林、水、田、路综合治理,把梯田、改垄、 地埂、谷坊、塘
坝、植林、护草为主的基本建设作为水土保持的主要工程。到1983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9
万公顷。其中:梯田3 059公顷,水土保持林1.23万公顷,地埂1 301公顷,改垄2.64万公顷,
治理沟壑1 145条,计1 694公顷,塘坝 141座,建果园115处,面积52公顷。用工715万个,完
成土方2 431万立方米。

  随着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实行,水土保持亦推行以户承包小流域为主要形式的水保承包责任
制。对于面积少,治理难度小的荒坡荒沟,实行单户承包;对工程量大、治理难、投工多、三
五年不能见效的工程实行联户承包;对地处偏僻、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效益小、周
期性较长的荒山荒沟,实行专业承包。承包年限分为 5—30年不等,已落实承包荒山、荒沟户
1 342户,面积738.4公顷。其中:承包荒山230户,面积280.4公顷;承包315条荒沟1 112户,
面积458公顷。

  1980年,卫星镇惠头村治理东大沟流域获得成果,出席了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1982
年:海丰镇治理水土流失成效卓著,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水土保持会议。1977年以来,望奎县连
续五年评为省水土保持先进单位。1983年,望奎县荣获全国水保先进县称号。

  1985年,全县总面积232 029公顷,其中:水面4 602公顷;陆地227 427公顷,含耕地165
516
公顷(实有耕地面积14.14万公顷),林地26 400公顷,牧地 7 692公顷,荒地2 311公顷。苇地
59公顷,建设用地24 041公顷,其它用地1 408公顷。

  望奎土地的利用率和垦殖率较高,基本没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了。种植业的垦殖率在
陆地中占72.8%,是全国垦殖率的7倍(全国为10.4%),在省内亦名列前茅。仅剩1%的荒地(荒坡、
荒沟) 未垦,而周期性受涝的草甸士、沼泽土和泛滥土均已开发利用。1983年草原面积1.73万
公顷。经过开发,到1985年仅存7 692公顷留作牧地。

  全县土地利用是以种植业为主,农、林、牧用地的比例只达到1:0,12:0.05,而种植业土
地利用基本是粮食“一口咬”,耗地作物过多,养用失调,粮食与养地作物的比例是1:0.2:0.23。
土质肥力入不抵出,应变能力差。经化验分析,土质有机质含量由初垦的8%下降为 4.05%,每
年以0.11%的速度下降。

   全县主要土壤开发利用率
单位: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