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作物

第一节 作物




  一、布局

  境内农作物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变化。清末、民国时期,
土地初垦,适宜种植大宗荞麦、大麦、糜子、谷子、高粱、大豆,耕作粗放而产量较丰。伪满
时期,农作物以小麦、大豆、谷子、小豆、小麻籽、马铃薯为大宗,玉米、高粱、糜子、稗子
和粳子次之。马铃薯垧产(10亩) 11.25吨。解放初期,农作物结构以大豆、玉米、高粱、谷子、
小麦为主。其中:大豆种植占总播种面积 20%,杂粮、糜子、稗子、麻籽、小豆、绿豆、黄豆
等作物以及马铃薯种植普遍,马铃薯垧产(10亩)7.45吨。作物轮作倒茬靠农家有机肥料维持。
60年代和70年代经营单一,大豆面积减少到 11.5%,为争高产扩大了玉米面积种植,占总耕地
面积 40%。减少了高粱,增加了甜菜面积。1979年,作物布局有了较大调整,在大豆、小麦、
谷子、高粱四大作物面积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减少 20%玉米面积,增加了经济作物。1981年形
成了以大豆、小麦、玉米、谷子等四大粮食作物和亚麻、甜菜、烤烟叶、向日葵四大经济作物
为主的布局。1985年,大豆、小麦、烤烟面积增大,尤其豆、烟作物已成为左右望奎农业局势
的两大优势作物。

  二、结构

  (一)粮食作物

  高粱,有红、白、黄、粘之分。属高棵作物,高八九尺,叶宽长。根部发达,抗旱能力强,
果实作饲料或酿酒,去皮可食用,茎可夹障子作民宅建筑材料,其秸皮可编席。每年谷雨前播
种,白露后收割。建国初期,全县种植面积2万公顷左右,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6%。主要品种
有黑壳、红壳、蛇眼、黄罗伞、翻白眼、鹞子高粱等。播种方法是耲种,平均亩产 125公斤左
右。公社化初期,主要种植大蛇眼和歪脖子张等品种。1964年试验30公分平播密植,1968年用
氮素化肥进行追肥和施底肥,使高粱亩产增到175公斤左右。1969年开始推广杂交种黑杂1、黑
杂34;1971年引进同杂2号原种及同杂2号自交系,经过繁育,1978年原种达到自给。由于采用
优良品种,加之机械整地平播,大量施用农家肥,使高粱产量不断提高,全县平均亩产 210多
公斤。到1980年,全县平播占高粱种植面积的2/3。

  玉米,亦称玉蜀黍、苞米。有黄、白、粘之分。黄者皮厚产量高,白者皮薄产量低,粘者
粒小,种者为数甚少,属高棵作物。茎高六七尺,叶宽长,果实可酿酒、作饲料、制淀粉、入
药,脐子可制油,舂米为


8月中下旬收割。建国初,玉米播种面积 3.8万公顷,占粮食总面积的31%。以后面积逐步增加,
最多占粮豆总面积的 50%以上。建国初期的品种有火苞米、马牙子、黄八趟、金顶子、牛尾巴
黄。亩产100公斤左右。1956年引进品种是长春2号、老来瘪。1959年推广新品种黄金塔,以及
杂交,如金顶子×黄金塔,大穗黄×红穗细,黄八趟×黄金塔等。1963年引进双交种黑育46;
1966年以后又引进黑育82、71、53等。1972年开始试种单交种,并逐步推广耕作法。建国初期
大垄扣,合作化后,埯种施把粪。1956年改0.77公尺人垄距为0.6公尺小垄距。1958年实行0.4
公尺单株密植。1970年开始推广一埯双株,垄距0.67公尺,株距10公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
展,1973年在卫星公社信头大队进行玉米机械播种试点。用龙江一号播种机播种,平播后起垄,
平均亩产 400多公斤。以后进行推广,到1980年机播占玉米总面积的20%以上。

  谷子,亦称为粟。有黄、白及黄、红粘谷之分。属低棵作物,茎高 1米多。谷子耐旱,谷
雨前播种,白露后收割。谷子口松,成熟怕大风。子食为农家的基本口粮,秸杆是大牲畜的饲
草。建国初种植面积2.67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 22%。主要品种是干尖、刀把齐、白砂、
水里钻、八棵叉、红粘谷。播种方法是耲种滤口肥,亩产75公斤左右。公社化后,推广大粒黄、
刀把齐、金香米等品种,实行栽培方法改革,第一良种场试验马拉播种机15公分平播,亩产373.7
公斤。以后又逐步推广30公分平播,提高亩产 100公斤左右。1970年开始使用氮素追肥,以后
推广垄上三条耲种,同时推广了绥谷1号良种。全县平均亩产150公斤左右,高产地块亩产达至
250公斤以上。1980年,先锋公社散南前大队第一生产队9公顷垄上三条耲种谷子,亩产达到273.5
公斤。

  大豆,亦称黄豆。既是人们的主要副食,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民国年问,农户均以在豆
为大宗贸易商品,种植面积约占全县粮豆面积的 1/4强。大豆属低棵作物,喜湿地,根部制氮
可肥地,谷雨后播种,秋后收割。建国初期, 全县大豆种植2万多公顷。 占粮豆总面积的16%
(最多是1960年2.75万公顷)。主要品种是大白眉、四粒黄、小黑脐、西北瓦、压破车,平均亩
产77公斤左右。人民公社成立后,推广良种满仓金、东农4号、1号、丰收12号、荆山朴。后又
推广新品种绥农 3号、黑农12号等。种植初以扣种为主,少量耲种和


缩垄增行,采用45公分、50公分单条播,60公分双条播。随着机械化的发展,推广了条播单株
管理。同时施用磷素化肥,并用微量尿素钼酸铵拌种,菌肥5406也开始使用,使大豆亩产提高
到 151.5公斤。除大豆外,其它豆类有黑豆,似大豆稍小色黑,小而扁者谓磨石豆、云豆、曰
饭豆。粒大而扁长,皮上有花纹,呈红、紫、黄、白不同颜色;小豆品种较多,白者曰白小豆,
赤者曰红小豆,黑花者曰花小豆;绿豆,可发芽为豆芽菜,是宴席之佳肴。也可磨为粉,制作
粉丝、糕点。

  小麦,茎弱而脆。结实后忌大风,成熟时尤忌连雨天。一般在清明前后播种,二伏中期收
割。建国初期,小麦面积在1.4万公顷左右。占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0%。主要品种是火麦子、
花腰子、克华等。栽培方法以二龙吐须、耲种、大垄


产40公斤左右。1954年引进抗锈品种“合作 4号”,1958年引进甘肃96抗锈品种,后来推广克
旱、克强等优良品种。1960年后开始大面积平播。1969年平均亩产上升到120.5公斤。

  糜子,亦名为黍。叶似谷子而肥有绒毛,果实光滑,有黑、红、黄、白之分。去皮后称为
大黄米,性粘,磨为粉可做糕、粘豆包。糜子果实口松,成熟时怕风掳,及时收割。建国后,
种植占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的2%。

  荞麦,是生育期短的早熟作物。遇春旱冻灾,则利用荞麦补种。荞麦杆低,花白而粒黑,
入伏种,白露收。开花或结籽后均怕风。果实磨面粉而供食,色黑耐饥。

  大麦,建国前种植颇多,较小麦收获早,主要做牲畜精饲料。建国后,做啤酒原料,种植
面积每年百余公顷。

  水稻,1956年以前,县境内无水稻种植。公社化后,开始大面积播种。由于水源与技术等
问题影响,产量较低。直到1974年在富饶、富源、先锋、灯塔 4个公社种植44.4公顷,平均亩
产136.5公斤。1984年,县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开创粮食新局面的一项重要措施,推广黑交733
新晶种,全县有13个乡镇种植水稻,总面积达万亩,亩产最高的恭六乡平均达275公斤。

  (二)经济作物

  烟叶。农户亦多数种植,烟草为一年生植物,茎高米余,花粉红色,叶如扇。白露前采摘,
用绳扎成小把结好,每把三五叶,用木杆搭架,进行晒干,然后打包备用,此为地产晒烟。自
1976年,全县开始种植烤烟。因其经济效益高,每亩收入在 300元左右,各生产小队均有种植。
播种面积逐年增加,1978年 397公顷,1981年1 216公顷,1983年1 734.3公顷,1985年种植面
积扩大到2 916公顷,为1978年的7.3倍。群众传颂“种烟好似摇钱树,哪里种烟哪里富”,全
县除富饶乡土质不适宜外,乡乡种植,品种有“7141”和“盘元黄”,种植方法,大垄单行,
垄宽87公分至93公分,株距33—40公分,亩保留3 300株,平均亩产144.5公斤。

  甜菜。是制糖的原料,糖粕可做牛、猪、禽的饲料。全县各乡均有种植,1983年种植7 240
公顷,最高年产量9.51万吨。是收入较多的作物,被农民称为“金疙瘩”。

烤烟长势喜人



  大麻。用以车马绳套或其它绳用品的原料。大麻在清明后播种,耐旱,立秋收割。打成捆,
放于水坑内浸沤数日,起出晾干,存于闲处,入冬扒其皮为麻。

  靛。为染科植物。果实碾为粉是蓝色。茎高 1米多,谷雨前播种,立秋收割。在1925年之
前,全县各地均有种植,为全县染布之主要染料来源,后被化学染料所取代。

  (三)蔬菜作物

  葱。有小葱、大葱、羊角葱、蘖葱之分。白露前播种,出幼苗越冬,来春发出者为小葱;
起出移到其他地方栽之,长成的葱为大葱;大葱长到来年春发出,为羊角葱;打籽后从老母旁
发出的新葱为蘖葱。蘖葱切勿于蜂蜜同食,食者有生命之危。

  蒜。有紫皮、白皮之分。紫皮蒜瓣火头小,白皮蒜瓣小而头大,清明栽于土,伏后起出。

  韭菜。是多年根生植物,春初时味佳。秋分后割而食之,味亦鲜美。一年只割三四茬,多
则伤根。

  萝卜。有红、白、青色之分。又有胡萝卜、水萝卜等。

  白菜。有春白菜、秋白菜之分。春天种不抱心,秋白菜头伏后种,寒露后收获。又有大头
菜,亦称甘蓝,是球状体。

  菠菜。根红叶绿,四五月间盛食,其茎易老。

  芹菜。秋季盛食,保存芹菜根,立春前栽培盆中,日加灌溉,生长颇速。

  茄子。有紫、白色之分。为夏季人们常食之菜类。

  辣椒。大者呈圆形,味甘:小者类羊角形,味辛,夏绿秋红,可炒可腌。

  香菜。春秋皆有之,生熟均可食,其味鲜美,是理想的调味品。

  马铃薯。俗称土豆子。蔓生。豆结土内,磨碎取其面可制淀粉与粉条。是北方越冬的主要
菜蔬。

  瓜。有黄瓜,长绿者谓水黄瓜,短粗者谓旱黄瓜;有西瓜,甜瓜:窝瓜,春种秋熟,大者
重 5余公斤,其形圆长不一,其色红、黄、青、白各异;有角瓜,俗名西葫芦,旋割作长条,
晒干作过冬菜。窝瓜籽和角瓜籽,是望奎县出口的重要产品。1976年,全县开始组织集体大量
生产,种植面积33.5公顷。1980年增加到534.5公顷。种植方法:清种或与玉米混种。清种,1
米远1株;混种即“3142”种植法,每3米种1埯4株玉米,在3米中间种1埯双株窝瓜。商品量1976
年6.25吨,80年代初增至93.65吨,由.收入176元。

  豆角。果菜结荚,蔓生植物。早熟豆角品种少,晚熟豆角品种较多。品种有“五月鲜”,
属早豆角类,“家雀蛋”、“兔子翻白眼”、“大马掌”、“弯弯黄”等属晚豆角类。可炖食
或炒食,切丝或蒸熟晒干菜。

  三、作物保护

  解放前,由于科学水平低下,所发生的病虫害没有适当防治措施。加之农户存在迷信心理,
不积极进行防治,而求神拜佛,致使病虫害扩大蔓延,造成严重危害,甚至使农户破产。

  解放后,农作物的病虫害主要有:禾谷类黑穗病,小麦锈病、赤眉病,谷子白发病,蔬菜
和经济作物有甜菜根腐病、黄瓜霜霉病。主要害虫有: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玉米螟、
粘虫、夜盗虫、蚜虫、大豆食心虫、菜青虫、萝卜蝇、象



  1952年以后,开始对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用赛力散拌种防小麦黑穗病。1954年引进小麦
抗锈品种,对小麦锈病有所控制。后来克丹品种的逐步推广,小麦锈病杜绝厂。同时用调茬方
法防治病虫害。1957年开始进行药物防治。引进“六六六”粉,接着又使用“滴滴涕”、“敌
百虫”、“敌敌畏”、“乐果”等农药。禾谷类黑穗病用“多菌灵”、“萎莠灵”拌种和种子
检验方法进行防治。1967年,引进剧毒农药有机磷制剂1605、1059,突破了地下害虫的防线,
取得了显著效果。至1J1985年试验了“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植物保护进入了生物防治阶段。

  四、肥料

  为增加土壤中的有机成份,提高地力,促进作物增产,广泛增施肥料。建国后,除沿用旧
制肥法外,增加了高温造肥,种植绿肥,并开始大面积施用化学肥料。

  (一)土粪:即由土、粪、格荛、草皮混合堆放发酵而成。农家在春天解冻后,利用农闲,
用人、畜、禽粪及格荛等与土混合堆积,经常进行搅拌,经过夏季受到雨湿和高温,发酵形成
肥料,放置一冬,来春施用。

  (二)黄粪:冬季将马、骡、牛的粪尿堆积起来,在堆中引火发酵,然后从头倒几遍,成为
黄粪,春耕时送到田间使用。

  (三)过圈粪:主要是养猪户,经常往圈里垫土,经过圈内发沤,形成肥料。

  (四)细肥:是用人粪尿、猪狗粪、鸡、鸭粪作原料,冬闲积攒,春暖使其发酵,凉干,砸
碎,施在贫瘠地里,成效甚佳。

  (五)高温造肥:1966年,在东郊公社正白前二大队进行高温造肥试点。是把人粪尿、马粪、
杂草、格荛、土、分层堆积起来,加适量的水,在堆下挖迎风沟熏烟加热使之发酵。这种方法
可充分利用造肥材料,提高肥效,消灭虫卵和草籽,翌年全县推广。

  1977年,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望奎县一年有 4个月气温在摄氏零下10°至30°,给
冬季高温造肥带来一定困难,过圈粪和猪狗粪、土杂肥发酵不好,造成粪肥数量少、质量低。
在先锋公社坤三大队第三生产队试验成功了用马粪做热源的冬季高温造肥法。

  这种造肥方法,是在挖好通风圈、通风道、热源坑的基础上,用秫秸或向日葵杆将沟和道
糊好。造肥时,把马粪、格荛、土、尿、水或冰按比例混合均匀,然后象撒粘糕一样,哪处冒
气往哪处撒,每次撒料10—14公分,这样循环往复加料,堆成圆台形高温造肥堆。以马粪为热
源的冬季高温造肥法,深受群众欢迎。1979年推广全县,每年造农肥在43万立方米以上。这种
方法省工易行,节约原料,粪肥腐熟好。

  (六)绿肥:发展绿肥,1967年开始引进,在先锋公社丰收大队第一生产队种植半公顷两年
生草木犀,繁殖种子。1970年清种 8公顷,1974年扩大到20公顷,利用地上部分喂畜造肥,地
下部分肥田。1977年,全县已经有18个大队 2个农场种植,并由清种发展到复种、套种、间种,
面积达167公顷。通过试验对比,清种绿肥把根茬翻压腐烂后化验,有机质增加。2年草木犀根
茬翻压对照地有机质增加O.1,含氮增加0.014。当年草木犀翻压有机质增加O.74,含氮增加0.024。
利用草木犀根茬种植作物一般增产幅度在12.1—18.3%。

  (七)化学肥料:1956年开始试用化肥,当时在灵山区厢红七高级农业社用 2袋化肥搞了两
垄玉米追肥试验。由于农民认识不足,不遵守操作规程,烧死70多棵苗。同时义作了 1公顷地
的底肥试验,施肥150公斤,秋后试验效果显著。

  1959年至1965年,全县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使用硝铵、硫铵143吨。

  1968年后,由于化肥在农业上的作用被广大农民所认识,全县每年使用化肥在 8 000吨左
右。1978年后,每年超万吨。化肥种类主要是尿素、硝铵、碳酸氢铵,同时磷肥使用数量也在
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