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
第二节 耕作
解放的耕作制以畜力为动力,以犁、耲为主要生产工具,扣、耲相间的垄作耕作法。耕作
基本是3年一扣、二耲,3 年翻动一次土壤。施用农家肥,3年一茬底粪,扣茬摅在垄底,耲茬
摅口粪,垧施肥 500公斤左右。与其相适应的轮作制基本上是玉米~高粱~谷子,大豆~高梁
~谷子~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的三~四区轮作方式,比较严格。避开重、迎茬,注重了作
物吸肥性与土壤养分关系,体现了用养地结合。问题是耕作层浅,长期在同一土层深度上耕耘,
形成了三角形的犁底层。
建国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随着科学技术普及提高,逐步改革了耕作制度。实行精耕细
作。纯作改间作和混种、埯种改育苗移栽。增施肥料,轮作倒茬,取得好效益。
1954年,引进马拉新式农具,包括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马拉播种机。推广小麦平播
技术。出现了平作和平翻整地的耕作方法。但平行法只限于在小麦上应用。谷子进行等距宽播。
1958年,大搞深翻地,平翻耕作法逐步增加,并引进了拖拉机、机畜混合为动力机引农具和犁、
耲并用。这个时期的土地耕作特点机械平翻垄栽培垄距60公分至70公分,为翻、扣、耙、耲相
结合,换茬和施底肥,为三三耕作制。此后,从 3年轮作,过渡为2年1次,平翻地底肥为翻后
耙施,从3年改为两年 1茬。1962年开展缩垄增行,全县土地80%以上耕翻一次,小垄45公分—
60公分,大垄67公分—70公分。轮作制由于玉米面积的增加,尚有10—20% 的面积重茬或迎茬。
但由于机械动力和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加深了耕翻深度,解决了传统耕作存在的耕层浅、犁
底层硬的问题。问题是耕作方法没有形成制度,有机肥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平翻耙施底肥,
对肥料浪费大,改土效果不如扣茬底肥作用好。
1975年以来,土地耕作基本上是机械作业,由小麦的机械播种,发展到玉米、高梁、大豆。
中耕亦有一部分用机械进行,基本上是两年翻一次。1980年开始推广了深松耕法,打破犁底层,
松动土壤,保水保墒抗旱涝。底肥全部耙施,施肥面积和施肥量有所增加,但粪肥质量下降,
而使用化肥的用量提高,并向氮、磷配合使用方向发展。养地作物大豆明显减少。到1985年大
豆种植则占总耕地面积的 17.3%。全县土地耕作的发展趋势,土壤熟化,耕层加深。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以后,农户兴起了购买小型农业机械的热潮。全县大中小型农业机械保有量平均每马
力负担耕地1.61公顷。对于提高、完善机械化耕作,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但承包到户分散作
业翻地面积却明显减少,不利维持地力。使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缺乏。施肥方式简单,底肥均
为冬送春扬耙施,均施在表土10公分左右,不利于耕层培肥,甚至出现土质肥力下降现象,为
实现高产稳产,须抓秋翻,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