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
建国前,农业用种都是人工挑,大堆选,结果出现多、乱、杂、退、病的局面。导致了产
量低、抗灾抗病能力弱。建国后,县政府把更新作物种子。作为提高单化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
引进大批良种的同时,组织农民选育地产较高的品种,逐渐淘汰低产劣种。1957年,县成立种
子站,具体抓选种与提纯复壮,贯彻“自选、自留、自繁、自用。国家辅以必要的调剂”的种
子工作方针,开展群众性田间选种,进行块选和穗选。块选作物长势好的田块,单收单打,穗
选一些籽粒饱满的大穗,单脱单晒单放,经过翌年人种子田复壮去杂去劣。播种前进行风选、
筛选、水选。70年代,推广了化肥水选种、盐水选种技术。80年代,播前选种,群众更加自觉
精选、粒选,以及杂交制种。
1978年,县成立种子公司,下设经营股、繁育股、种子库,还有卫星、富源两个分公司。
种子公司的主要任务是调入、收购、贮存、推广、出售良种,调剂全县种子余缺。进行种子加
工。从外地引进良种有:玉米,红育二、安育一、龙单一、合育十一、高粱,同杂二号、3024
/7384恢77、大红棒;小麦,兜旱六、兜早七、克旱八、701; 大豆,黑农16、绥农3、71—90、
合丰双等。除此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良种示范场率先试验玉米杂交育种,并试搞高粱杂交制
种。制种单产由50多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
一、制种。按照“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各生产队留出种子田,专地块进行种子繁育。
除自用外,多余部分由县进行调剂。
建立县、社、队三级种子繁育体系。1977年以前,县建立五个良种繁育基地,繁育面积566
公顷,公社建起了17个良种场,各大队均成立了种子队,繁育适应本地条件的优良品种。1978
年以来,贯彻“四化一供”的方针 (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布局区域化、种
子加工机械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 撤销了大队种子队,由县统一繁育供种。每年种子公
司按种植区域,制定种子繁育计划,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县杂交晶种基地有白五大队、坤三大
队、厢蓝前四大队、前三大队,自交系品种基地有通江大队、蓝头大队、惠头大队。各公社按
县计划落实任务,繁育良种。为保证种子的纯度,进行更新换代。自交作物每 3年更新一次,
杂交品种每年一次。
二、管理。种子公司检验员深入到各种子库,对种子的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疫病
进行检验。凡达不到二级的种子,不收不供。
全县设立种子库19座,1.27万平方米,凡不够二级种子标准的不入库。为降低种子水分。
共建立水泥晒台7 800平方米。
三、种子机械加工。为保证种子的净度、纯度和降低水分,入库的种子进行机械加工。除
掉瘪粒、杂质,烘干种子水分。种子加工有精选机、脱粒机、合江一型种子烘干机、活动式种
子烘干仓、热风压气并列式种子烘干机,基本实现了良种加工机械化。
县良种场基本情况:
第一良种场,原名示范农场,们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人口1 312人。1953年建场,初建
时,有耕地196公顷,胶轮大车2台,役马10匹。1954年,省委奖给热特拖拉机1台。
1959年,扩进县劳改队土地50公顷,望奎镇菜队耕地 244公顷。到1980年,全场土地总面
积达490公顷,耕地面积414公顷,马44匹,牛28头,拖拉机 5台,农具基本配套。建种子库一
座,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水泥晒台1 000平方米。
一良种场的耕地为淋溶黑土土质,适了二本县各作物生长。从建场到1980年,共繁育优良
品种256个,推广3 247吨。
在作物栽培上,试验成功谷子、小麦平播,高粱双条播。
1958年,场党支部书记王景忠参加全国农业群英会,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先进集体奖状。
第二良种场:位于县城东15公里,敏三乡所在地,人口 451人。1958年,建场初期时有耕
地 290公顷,役畜52匹,胶轮大车10台。1960年开始引进农业机械。到1980年,仓场耕地面积
205公顷,马24匹,牛4头,拖拉机4台。配套农具8台(件),农工116人。
二良种场的耕地为黑黄土土质,适于本县各种作物生长。在作物栽培上试验成功的项目有:
谷子垄上分行点播,玉米一埯双株,高粱垄上双条播,30公分平播,大豆60公分双条播。“1605”
农药闷种,锌硫磷拌种防治地下害虫,24—D脂灭草。 从建场到1985年,共繁育优良作物品种
47个,推广2 25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