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管理

第四节 管理




  农业是“露天工厂”,是依赖当地自然条件,对有生命的动、植物进行养殖和种植。土地
改革以及农业合作化以后,经营管理作为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几经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在初级社时期,土地车马等生产资料计价入股,收益分配按股分红和按劳付酬相结合。

  在高级社时期,把原计价入股的生产资料变为投资入股,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进行经济核
算。取消了入股分红,完全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社员的劳动报酬根据各种劳动的技术高低、强
度大小合理确定工分。

  公社化后,以耕作区为基本核算单位。初期搞了“一平二调”,刮起“共产风”,在分配
上搞平均主义。由社员劳动报酬中抽出 30%,做供给资金,搞吃饭不要钱,挫伤了农民的积极
性。

  1962年,人民公社实行了分级管理。权力下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统一核算、自负盈亏
的管理体制。社员劳动以组定额包工,按每人贡献大小评定工分,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1966
年农业总收入比1958年增加81.6%,集体积累增加87.2%,社员人均收入增加70%。

  “文化大革命”, 大批所谓“三自一包” (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
“工分挂帅”、“物质刺激”。推广了大寨大队的“自报公议”的记工法,平均主义泛滥,许
多生产队老八分、少八分,出工不出力。有些生产队坚持了算工效、计报酬的按劳分配原则,
抵制了“左”的错误,动乱中农业生产亦然得到发展。1967年至1970年 4年中,农业年平均总
收入比1963年至1966年年均总收入增加40.4%,社员人年均收入增加20.4%。

  中共中央在1971年重新肯定了《农业六十条》,广大农村干部抓经营管理放开了手脚,改
变了平均主义做法,加强了劳动管理。1971年到1978年 8年中,农业年平均总收入又比1967年
到1970年年平均总收入增加4.4%。而社员人年均收入比前期减少5.36%。

  为了加强经营管理,合作化之后县农业部门设立了会计辅导股(站),培训了两批会计人员,
达 2 000余人。这期间,实行了分配报表制度;按劳分配制度;搞了计划管理;制定了劳动定
额;制定了用工标准;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全县实行了“三包”、“四固定”,即包工、包
产、包财务,土地、车、马、劳力固定到队。公社化之后,在全县形成了县、公社、大队、小
队四级经营管理机构。这一时期:统一了会计制度;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计划管理与财务管理制
度;制定了物资管理制度。后来又开展了以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为内容的经济活动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由于逐步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了政社合
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村政权组织。同时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了农
村产业结构,扩大市场调常范围。社员的个人所得直接同劳动成果挂钩,改善了管理,加强了
经济核算,使农业生产迈出了新步伐。1979年至1985年7年中,农业平均总收入又比前8年年均
总收入增加 66.4%,社员人年均收入则增加1.17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使农村经济的经营管
理步入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

望奎县历年农作物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斤



续表 单位:万斤



   望奎县主要农作物(亩)产量统计表 单位:市斤



望奎县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续表 单位:万斤



   望奎县农业产值统计表 单位:万元


  注:总产值计算折1980年不变价

   望奎县历年农业收益分配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