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革
第四章 农机具
第一节 沿革
望奎县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旧式笨重手工具阶段:解放前农耕使用的工具是畜拉人扶,或人拉人扶的弯钩犁,亦有锨
挖镐刨,从事着笨重的刈草开荒的农事活动。直到解放后的1953年,耕作、收割、打场、加工
诸环节仍沿袭着历史留下来的原始笨重落后的农具。如犁、耲耙、磙、锄、镰、木锨、叉、扇
车等,生产效率低。
半机械化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农具的改革。1954年 5月,从外地首批引进
16部新式马拉农具。以县农场为主,在各区选点试用,省工、效率高,渐被农民接受。1958年
开始大批量引进新式农具347台(件)。发展到1960年全县有半机械化农具1 231台(件),农副产
品加工机械5台。随着农具的引进,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机械化阶段:1958年开始,推广动力机械农具,省拨入拖拉机10台。1959年购进机引农具
30台(件)。此后,机引犁、耙、播种机、脱粒机等现代化农用机械陆续在境内投入使用,取代
部分旧农具。至1966年全县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8台,平均每个大队拥有0.8台拖拉机;大中
型配套农机具 8.9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91台。农用机械的应用,淘汰了一些笨重的旧式农具,
解放了一部分农村生产力。
1971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机械化会议后,望奎县的农机事业取得卓著成效,县、社、队形成
了一套完整的农机体系。农机创出机车“三不、四净、一完好” (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
水净、油净、车净;状态完好),农具 “五不,三灵活”,油料管理“涂、垫、严、过、防”
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家和专家的肯定,推行各地,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科教片上映。国
家农林部1975年来望奎县召开了“全国农机管理现场会”,有17个省市的代表进行现场参观。
1976年和1978年连续被评为全国农机先进县。
到1979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机车612台,手扶式和小四轮 302台,大中型配套农具2 110台,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 700台,每大队平均机车3.15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由集体经营变为家庭承包责任制。耕作区域分散,大中型
农用机械转化为小型机引农具和小型拖拉机。截至1985年承包到户的农民拥有小型拖拉机1 640
台。全县主要农业机械总马力增加至7.53万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