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苗圃 林场 果园 一、苗圃
位于县城北郊西侧。1949年建圃时,有苗地10公顷,干部3人,工人4人。当时以杨树插条
为主,兼有少景播种。1958年苗地扩大到42公顷,开始引进新品种双杨快,杨树播种面积逐年
增加,并采取遮荫育苗法育落叶松树苗。1965年引进一批杨树种,由于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被
淘汰。1974年引进小黑杨种,成为县内推广的优良品种。同时采用高频电磁波处理林木种子,
培育白皮柳、水曲柳、花曲柳、山丁子、丁香、黄槐以及以黄太平为主的果苗,年生产20到30
公顷苗木。落叶松采用了全光育苗,建立了樟子松、黄榆种子林,又建立了落叶松种子园。1985
年有职工20人,其中干部4人。37年间,为全县植树造林提供苗木5 250万株。
二、林场
国营林场,1959年秋季建立。位于县城的西部 9公里处,与先锋乡白四村相邻。全场有58
户,361口人,固定职工71人。其中:行政干部10人,技术干部4人。林场下设通江、新建、西
大棚、后庄家4个营林区,总经营面积4 049公顷。成林面积1 560公顷,宜林地尚有1 600公顷,
苗圃地16.6公顷,林木蓄积2.771立方米。
树木生长均为良好,1971年以前,栽植的水曲柳、杨树、落叶松等树种,近几年陆续进行
了间伐,为农村的小型建设供应了椽檩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小农具用材。
村林场。1955年始办,有的叫林业队、林业组或苗圃。1958年公社化以后,统一改名为大
队林场。全县最早办起来的有通江镇蓝头前林场、火箭乡厢蓝三林场、后三乡蓝后二林场、先
锋乡白五林场、惠七镇北水八、敏六西林场、莲花镇的果园。到1985年,全县乡办林场 5处,
村办林场187个。林场经营总面积7 887公顷。其中有林面积6 008公顷,占乡村有林面积的54%。
林场重点抓3个基地建设:一是育苗基地;二是用材林基地:三是薪炭林基地。在搞好3个基地
建设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生产。因地制宜,搞好 3个“养”。即以林养林,林场兼办果园,
解决用材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以剐养林,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搞编织、养蚕、种药
材等;以农养林,实行林粮间作。村林场的建立,加快了全县植树造林的速度,节省了开支,
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村林场的劳动分配形式主要三种:①在场劳动,回队分配。享受小队日
值。②在场劳动,回队分配,享受大队平均日值。③在场劳动,在场分配。分配时,不超过全
大队最高劳动日值。在场劳动的社员,实行包工定额,按质记工,有奖有惩。
三、果园
解放前,除沿呼兰河岗坡地,有山里红、野葡萄、酸梨等次生野果。惟家植果树量苦甚微,
栽植李子、樱桃、灯笼果等,自栽自食,少量上市。
建国后,由国营苗圃繁殖嫁接的部分果树苗,移栽城乡民宅、庭院,晶种多为太平果、小
海棠、大海棠、铃珰果等。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果树栽植量逐年增加。60年代初,县内较大
果园有望奎初级中学、县供销联合社。初级中学果园以桑、李树为主,面积约 4亩。品种有李
子45棵,桑13棵,梨14棵,樱桃数10棵。该果园为学生植物课试验场。县供销联合社果园以海
棠、大秋果为主,共43棵。庭院形成果园的亦有两家,一是城南赵守城,二是东南隅二道街孙
氏,以樱桃、李子、灯笼果、酸杏和草莓等小品种为主。
相继莲花公社在宽四大队建园艺场,开展嫁接试验,推广引进新品种,为全县提供果树苗。
栽植父本山里红 2万余株,从外省引进苹果、海棠、大秋、花红等树苗,进行嫁接培植。园艺
场种植64棵苹果树,1964年产果45担,平均每株产果35公斤,推销嫁接树苗1.49万株。莲花园
艺场的兴起,推动了全县果业的发展。
1974年,县社果品站、农业局分别配备了园艺技术员,深入全县34个果园指导生产,产品
实行合同收购和自销经营形式。
1976年,全县有果园面积78.8公顷,主要分布在卫星、莲花、厢白、灵山、灯塔、后三和
东郊等地。品种有黄太平、大、小秋果、铃珰果、苹果、花红等,年产果 2 463担,交售商品
270担。
1980年以后,全县果园经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 3种承包形式:即集体承包、
联合承包和家庭承包。发展到1985年,全县果树面积658.3公顷,产果9 775担,实现产值19.5
万元。
放宽经济政策,调动了千家万户发展果业,家庭栽植葡萄,成为望奎果业发展的一个新特
点。有庭院葡萄栽植,有室内盆栽葡萄,少者一二株,多者百株。1983年引进,到1985年进入
产果期,平均株产果10公斤。庭院构成葡萄园的,全县有47户,户均产果 250公斤,以地产葡
萄行销望奎集市上。
望奎县果业发展,从1970年到1985年15年间,产果6.77万担,交售商品果 4 002担,占总
产5.9%。
全县果园面积及产量 单位:亩、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