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饲养

第二节 饲养




  一、畜禽生产

  1919年,全县有大牲畜马9 000匹,牛4 000头,骡700匹,驴2 000头。尚有羊 629只,猪
1.03万头。1933年发展到3.43万匹(头)。其中:马2.05万匹、牛8 930头、骡3 290匹、驴1 580
头。有羊3 450只,猪1.79万头,家禽1.5万只。到1945年统计。大牲畜3.13万匹(头)。其中:
马 2.4万匹,牛3 781头,骡3 194匹,驴308头。有羊2 500只,猪3.37万头。由于日本侵略者
宰杀与掠夺,十余年有减无增。

  解放后,畜牲业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大牲畜达到了3.51万匹(头)。其中:马
2.38万匹,牛9 465头,骡1 475匹,驴312头。羊253只,猪6.38万头。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民迫切要求增加生产动力,促使大牲畜迅速发展。到1952年统计,
全县大牲畜已发展到了5.28万匹(头),比建国初期增加 50.6%。其中:马3.44万匹,牛1.69万
头,骡1 235匹,驴301头。羊854只,猪8.35万头。

  大牲畜发展高峰是1954年,达到5.69万匹(头),比1949年增长 62.3%。其中马3.63万匹,
牛1.92万匹,骡1 169匹,驴298头。羊1 993只,猪7.1万头。原因:一是互助合作形式的发展,
迫切要求增加耕畜;二是个体经济的联合,插犋没有耕畜的在个人经济利益上受损害;三是农
民发展黄牛易饲养,省草料,适于田间耕作,仅5年时间就增加了一倍。

  大牲畜饲养量从1955年至1962年逐年下降,8年间减少1.72万匹(头),下降43.2%。原因:
一是政策上的配、保、育三关没有认真执行;二是马传贫暴发,死亡率在6%以上,超过2%的常
数;三是使役过重,繁殖率降低。

  1963年到1965年,由于大牲畜的奖励政策落实,发展渐有回升趋势。到1970年恢复到 5万
匹(头)以上。

  “五五”计划时期,由于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田间耕作项目被机械所代替,大牲畜饲
养量始减。到1980年,全县大牲畜下降到3.73万匹(头)。

  生猪生产。1954年下半年到1956年下降到 7.6万头。原因:一是生猪收购价格偏低,粮肉
比价存在着矛盾,养猪获利甚微。挫伤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二是合作化前个体农民边种地边养
猪,饲料来源充足。合作化后,土地归集体耕种,没考虑给农民个体养猪以饲料供应和公、母、
仔猪源的调剂,农民养猪受到了制约。

  1956年之后,贯彻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调整了饲料地,调整了收购价格,
1958年生猪存栏超过9万头。

  养猪业的低潮是1960年至1963年。1961年,全县只养猪4.6万头,低于建国初期的33.1%。
原因:一是农业欠收饲料不足;二是过多的收购农民的幼猪,使生猪正常周转失调;三是购留
各半的政策落实不好,购了过头猪。

  1964年之后,生猪生产逐年递增,到1978年突破15万头。原因是落实了饲料地、养猪留粮
和投肥带粮的政策。同时,改善了集体养猪的经营管理,1977年达至4.2万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畜牧养殖业发生了新变化,出现了
一批养牛、养羊、养猪、养鸡专业户。个体养猪由1978年10.48万头,到1985年发展为19.79万
头,增长82.53%,亦是历史饲养最高年代。按农业人口,人均养猪0.48 头,出栏9.4万头,猪
肉人均占有量13.75公斤。牛到1985年发展1.69万头,比1978年增长一倍。羊1983年发展为6.27
万只,五年翻三番。鸡1985年为102万只,比1981年61.5万只,增长65.8%。

  本县畜禽饲养的主要形式是舍(圈)养。大牲畜每年放牧最多 4个月,羊以放牧为主,深冬
雪复大地时,进入圈饲。

  1980年以来,鸡饲养多以舍(笼)养为主,多用“全价配合饲料”。本县应用的配合饲料配
方,在火箭乡双合村进行120天试验,日增加0.67公斤,肉料比1:3.16,比单一饲料日粮2.5公
斤节约0.92公斤。望奎镇一养鸡专业户,用配合饲料,平均产蛋率达到 65%。第二良种场繁育
雏鸡2 000只,使用配合饲料,成活率90%以上。

  1985年,农民养羊占全县存栏羊的95%,有15%的农户养牛。许多农民由家庭副业转向专业
饲养,把粗放经营变为集约经营,由自给性生产变为商品性生产,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的道
路前进。全县有饲养专业户2 148户。其中:养鸡专业户718户,养猪专业户 477户,养牛专业
户330户,奶牛专业户262户。养羊专业户151户,养兔专业户 3户,综合专业户207户,由专业
户发展到专业村。养鸡专业村——火箭乡双合村有养鸡专业户28户,养鸡 2 965只,全年总收
入6.8万元,每户平均收入2 428元,每只鸡收益 8元。养奶牛专业村——厢白乡前头村有奶牛
专业户55户,养奶牛131头。年产鲜奶550吨。纯收11万元,人均收入 400元。养猪专业村——
惠七镇水七后村王奎珠屯,48户养母猪70头,平均户养 1.4头,年向外地供应仔猪近千头,每
户平均收入766元。

  二、渔业生产

  由于望奎三面濒河,形成天然水产捕捞区。

  呼兰河捕鱼点:西起通江镇的白头、通江、蓝头前,卫星镇的厢蓝头、水头、惠头、敏头、
信头、到海丰镇的宽头、恭头等村。

  通肯河捕鱼点:北起富饶乡的四段前、散北西、三段西,先锋乡的散南、散前、富源乡的
二北西、二南西,到通江镇的坤头、坤南等村。

  克音河捕鱼点:海丰镇的八方前、八方后村。

  人民公社化之后,组织集体捕鱼,有船50只,年产量 220吨左右,通江大泡口捕捞点年产
达30吨。70年代,由于环境污染,天然捕捞水域和鱼资源逐年减少。1976年到1985年,捕捞鱼
虾190多吨。

  人工养殖始于1960年,渔业组利用水库、自然泡的部分水面进行养殖,放养鱼种 230万尾。
县水产部门协同富饶乡,帮助三段西村利用程家泡子发展养鱼,放养水面 6公顷。初养求效心
切,投放量超过水面放养比例,为粗养粗放。收效不显。

  1965年,县政府决定发展人工养鱼事业,配备技术员,利用卫星水库放养。全县实现放养
水面1 055.5公顷,其中:国营放养水面 1 000公顷,集体水面55.5公顷,年产秋片鱼种6万尾。
到1970年,养鱼水面达到 1 272公顷,比1965年扩增20.5%水面。其中:国营1 050公顷,集体
222公顷。投放春片93万尾,生产秋片鱼种70万尾。鱼种越冬49万尾,亲鱼越冬714万尾,人工
养点55个。其中:国营在富饶乡境内投资建国营鱼种场,同卫星水库、山头芦水库繁殖鱼苗,
供全县放养。

  1976年,全县养殖水面发展到1 600公顷,比1970年扩增25.8%水面。其中:国营养殖水面
1 069公顷,集体养殖水面531公顷。投放春片鱼种21万尾,生产秋片鱼种70万尾,亲鱼越冬573
万尾。到1980年,养鱼点经过调整保留50个。主要分布在富饶、富源、先锋、厢白、惠七、卫
星、灯塔、莲花、恭六、灵山、东郊、火箭12个乡镇。国营养鱼点 3个,集体养鱼点47个,从
事养鱼人员 155人,其中:专业养鱼55人,兼业养鱼100人。养殖水面1 850.7公顷,比1976年
扩增15.7%水面。放养春片鱼种104万尾,生产秋片鱼种307万尾。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养鱼鱼种即满足本县。又可供应外地,改变了过去依靠南
方鱼种放养的被动局面。到1985年,全县水产品产量达到302吨。养殖水面达到1 582.6公顷。
其中精养水面102.4公顷。放养点发展到283个,其中:国营4个,集体联合户233个,专业户46
个。放养春片鱼种232万尾,生产秋片鱼种358万尾。8 月洪水灾害,冲堤决口,库溢坝塌,跑
掉成鱼400吨。鱼种69万尾。在低温严重的条件下,全县生产鲤苗乌仔头643万尾,鱼业总产值
实现120万元。比1984年增加36%。

  每年引进和养殖的鱼种有鲤、草、鲢、鳙、青、鲫、鳊、鲂鱼等,引进水化鱼籽,由县鱼
种场培养成寸鱼苗,供应放养点养殖。

  人工养殖捕捞亦始于“二五”计划时期的1960年。到1965年统计年产量最高捕捞 103吨。
“三五”计划时期年产量高达 196吨,其中水产企业捕捞46吨。“四五”计划时期,年产量最
高达186吨,其中水产企业捕捞76吨。“五五”计划时期,年产140吨。“六五”计划时期,除
国家养殖的寸鱼在冬季中,放养于越冬池,其它养鱼点为当年放养,当年捕捞 (即春季放养春
片,封冻前捕捞秋片),由于存在只放不养,增重不快,降低产量。

  渔业生产实行专业承包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5年,人丁放养捕捞 161吨,扣除水库
水面,池塘水面捕捞平均亩产50公斤。

  传统捕捞工具有挂网,大、小拉网,张网、铁脚子网、扒网、三层淌网、拖网、亮子、渔
船等。

  1965年,全县拥有渔具332件。其中:挂网140片,火、小拉网36趟,张网17趟,铁脚子网
19趟,亮子10处,渔船110只。

  1975年,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员 393人,直接捕捞生产的243人,占渔业劳动力总数的61.8%。
有渔船145只,比1965年增加31.8%。各类网、渔具1 094件,是1965年的3.3倍。

  渔业生产专业承包以后,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增加到 1 142人,其中:含专业户46户,
390人;联合承包户 233户,752人,直接从事捕捞生产人员为469人。拥有各类渔具411件。其
中:专业户201件,联合户127件,国营83件。渔船152只,其中:国营 8只,联合户100只,专
业户44只。

  三、蚕业生产

  始于1958年,卫星供销社从辽宁省引进两千粒柞蚕种茧,制出半把(三千粒)蚕种,放于南
山坡柞树上试养,当年产蚕20公斤,收人30元。1959年,在全县范围发展了蚕业生产,卫星、
海丰、莲花3个镇养柞蚕35把,火箭乡与望奎镇养桑蚕两张,全县17个乡镇养蓖麻蚕1 234盒,
共产茧340担,收入1.7万元。1960年养柞蚕40把,桑蚕18张。蓖麻蚕545盒,计产茧419担,收
入 2.1万元,被评为全省蚕业生产先进县。1963年,由于柞蚕、蓖麻蚕产量低,蚕茧质量差,
重点发展桑蚕。1978年,省确定望奎为桑蚕生产基地。主要分布灵山、火箭、厢白、先锋 4个
乡,桑园面积4.6公顷,产桑蚕茧41担。1980年.桑树面积发展到13.3公顷,集中在卫星、灯塔、
惠七、东郊、富源、海丰、灵山、火箭、望奎镇9个乡镇,养蚕100张,计产茧55担。收入9 000
元。

  灵山乡自后三村林场,1977——1980年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蚕业生产先进集体。

   1949—1985年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一)
单位:头


  注:生猪存栏数包括国营农、林、牧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学校。

   1949—1985年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二)
单位:头 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