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疫病防治

第四节 疫病防治




  伪康德 5年(1938)县成立马匹防疫指导所,对鼻疽、炭疽、牛、猪、鸡瘟防疫效果甚微。
主要防护措施不力。疫情不断发生。1942年,高贤村信字七井发生牛瘟,一次就死亡20余头。

  解放后,马匹体质瘦弱,马疥癣在农村蔓延。据1950年统计,全县失去了使役能力的癞马
有3 000余匹,死亡率达10%以上。县畜牧兽医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和民间兽医全力以赴,用“滴
滴涕”配制煤油合剂,进行外用涂抹治疗,到1951年,扑灭了马疥癣病。

  1953年 9月,厢白区敏五村发生牛瘟,死亡20余头。县政府立即派大批兽医人员赶赴现场,
采取严密封锁,毁灭尸体,消除疫源,断绝交通等措施,控制了疫情。

  1954年,通江区正蓝头村发生马炭疽病死亡19匹。实行炭疽第二苗预防注射,以后没有发
生。1956年进行鼻疽检疫,检出阳性马 5 400匹,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隔离、捕杀、深埋。政
府无偿发给药品,实行防治结合,采用土霉素注射,治疗开放性鼻疽马,使鼻疽马污染率由30%
降到5%以下。1958年以后,望奎引进 200多匹苏联“阿尔登”杂种役马,带来了马传贫疫病,
传染快,死亡率高。1978年统计,全县患马传贫病死亡累计达 5 000匹。对此,县政府采取养、
检、隔、封、消、处的 6字综合措施,进行群防群治,有效地控制了传染蔓延。科研部门研制
了“马传贫驴弱毒反映疫苗”,获得了初步预防效果。

  1950年至1955年实行猪瘟结晶紫疫苗注射,防治猪瘟,控制疫情 80%左右。1956年开始利
用猪瘟免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使生猪 98%以上获得免疫力,加上病肺疫、猪丹毒疫苗的应用,
基本控制了猪瘟的大面积发生。

  鸡瘟的预防是从1958年开始,注射鸡瘟Ⅰ系疫苗和Ⅱ系滴鼻疫苗,取得较好效果。

  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兽医防疫部门采取了“四改”措施。即:改一年三季三次防疫
注射为春季一次注射常年补针。县畜牧局对乡镇兽医院的补差款,实行同防疫任务挂勾,调动
防疫人员的责任心。改单一防治为综合服务,将乡、镇的兽医院、配种站、畜牧站合一,实行
养、繁、防、治、检一条龙。在全县范围内基本控制了家畜三大疫病(猪瘟、猪肺疫、猪丹毒)
和猪5号病口蹄疫,鸡瘟和禽霍乱等传染病。家禽的防疫密度达95%以上,猪的死亡率下降到2.1%,
比黑龙江省规定的生猪防疫死亡率控制标准的5%低2.9%。鸡瘟死亡率3.5%,比省规定的控制死
亡之指标7%低3.5%。马死亡率为1%,比省规定的控制死亡率2%低1%。自1982年到1985年,连续
4年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畜禽防疫工作先进县”,因为提前消灭猪5号病,奖励“北京牌”吉
普车一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