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管理 一、种畜场
种畜场建于1948年。1959年,县人民委员会决定:第一农场并为种畜场,设在灵山古寺旧
址。经营土地300公顷,林地33.6公顷,草地214.6公顷。链轨机车2台,轮式车2台,胶车 6台,
畜舍130间。建场以来,引进猪、马、牛、羊、禽的良种,为本地畜禽进行品种改良。
30多年来,引进种公马苏重挽、阿尔登、卡巴金 140匹,种母马81匹。种公牛42头,种母
牛61头。民猪纯繁公猪581头,母猪312头,引进哈白公猪52头,母猪61头,长白公猪54头,母
猪82头,杜洛克公猪2头,母猪4头。种公羊128只,种母羊516只。
种畜场为扩大牛羊的繁殖能力,在富饶乡设立“西分场”,以繁殖、改良牛羊品种为主。
1985年,种畜场把改良猪的主攻任务放在瘦肉型上。经试验,以“杜洛克”、“长白”为父本,
本地猪与大民猪、二民猪的杂交猪为母本,通过人工授精,进行杂交改良,第一代瘦肉型仔猪
正在育肥。种畜场被国家确定为三级良种猪繁殖基地。
二、草地利用
1962年普查,有草原面积 2.2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5%。1973年草原面积为1.33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1983年农业综合区划普查,全县有草原 6 419公顷,占上地总
面积的2.77%,比1962年减少1.56万公顷。
县境内有疏林草原类、沼泽草甸类、草甸草原类三大类型草场。
(一)疏林草原类:位于海丰、卫星、通江 3镇沿河丘陵带状区。由于林木郁闭率小,疏林
内草木植物发达,以野古草为优势,同时伴生着斜茎黄芪、野豌豆、胡枝、落豆秧,及菜豆科
牧草群落。由于土层很薄,由产干草90公斤,适口性中等。草甸面积为 1 333公顷,是放牧优
良场所。
(二)沼泽草甸类:面积为 3 333公顷。位于县西、南及东北沼泽边缘。主要植物以星星草、
小叶章,伴生有三棱草、狗尾草、水稗草、芦苇、靰鞡草,放牧适口性良好,平均亩产干草150
公斤,是主要放牧区。
(三)草甸草原类:面积为 1 753公顷。分散在水库、塘坝附近及乌龙沟两侧,牧草种类繁
多,高低疏密不等,许多地方呈现裸露状态。主要植物有小叶章、羊草、猫尾草、皮碱草、星
星草、扁蓿草、苣荬菜等,是本县补助放牧区。
1957年,县成立了“草原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草原实施公约”,颁布了“草原管理布
告”,对草原进行划管轮牧定点,发挥了利用率,平均载畜量达到6万头(匹)。
三、畜牧队伍
1952年以前,县家畜卫生院有兽医7人,学员5人,行政人员3人。
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全县兽医组织起来,建立5个公社级兽医院与6个兽医联合
诊所。干部职工发展到 168人。其中:兽医30人,助理兽医11人,学员14人,行政人员13人。
有9个公社成立了畜牧站,配编18人,包括县畜牧总站,全县畜牧队伍99人。
1965年,畜牧队伍扩大至245人,十年增加1.47倍。其中:医师1人,兽医76人,助理兽医
74人,技术员23人,行政人员71人。
到1985年,全县有畜禽繁育站、畜牧总站、防疫队各 1处,公社畜牧站17处,乡镇兽医院
18处,有兽医师7人,兽医162人,技术员36人,行政人员44人,总计249人。
畜牧工作,原为农业科管。1960年设畜牧局。1965年同农业科合并。1973年设畜牧科。1984
年改为畜牧局。
草原分布情况表
单位:亩
畜牧业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表
兽医院所设置及人员配备表
四、渔政
1958年成立望奎县水产站,为渔政管理机构,编制4人,组织渔业捕捞生产。
1962年,水产站撤销,渔政管理业务由食品公司负责。1963年春,恢复了水产站机构。1965
年,机构精简,水产站裁撤,渔政工作移交烟酒公司管理。8年间,全县鱼产量达到2 459吨,
平均年产量307吨。这个时期捕捞生产仅限于天然资源。1960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38吨。后
来,由于忽视对资源的利用保护,加上“文化大革命”中渔场下放,生产混乱。1970年全县仅
产鱼30吨。至1979年统计,平均年产量603吨。
1978年恢复水产站,工作重心转移到养殖生产上,大力发展精养和半精养。解决鱼种自给
的问题,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鼓励发展家庭养鱼专业户。县政府决定。渔业生产五放宽:
即承包期放宽,集体收提留放宽,养鱼饲料地放宽,养鱼户雇请帮工数量放宽,引进技术人才
放宽。到1985年为渔业生产投资46.6万元,其中:渔种场投资13万元,集体和个体养鱼投资33.6
万元。有279户签订了3至5年合同,落实养鱼水面2 066公顷,按水面潜力交提留金,每亩水面
收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