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私营工业

第一章 所有制

第一节 私营工业




  一、行业铺户

  清政府解禁招佃垦荒,人丁增加,工商业渐次发展,到设治时(1916),境内已有烧锅、油
坊、磨坊、豆腐坊、粉坊、醋酱、果品、纸坊、木铺、铁炉、篓铺、皮铺、窑业、染坊、糖坊
等15个行业,188个铺户,从业人员 761人。其中:造酒8户、榨油18户、磨坊73户、木器18户、
铁炉26户、醋酱8户、豆腐坊10户、果品业11户、鞭杆铺5户、皮铺3户、窑业3户及其它行业。
私营工业生产规模较大有东乡惠字七井(惠七镇)德裕恒烧锅,清宣统元年(1909)创业,即遐迩
闻名的高贤酒厂,有南乡宽字二井(海丰境内)仁和泰以及县城大成久、德裕泰、永盛泉、永发
源烧锅和德盛裕、世裕德、长兴德油坊。

  建县后,永发成、降发和等制粉、磨米厂相继建立,城乡小手工业坊有所增加。行业增加
21个,较大铺户90余户,散在城乡各地小作坊近200家,多为木器、铁炉、豆腐坊和粉坊。

   民国5年油酒业主要铺户情况 单位:斤、元



  日伪时期,日本实行殖民地掠夺经济政策。重点加强了制粉、印刷、电力等工业,成立了
日新制粉厂、墨林堂印刷厂、共和灯厂。伪康德 2年(1935)统计,全县私营工业有28个行业,
176个铺户,从业人员 774人。其中:造酒6户、榨油21户,木器20户、铁业21户、磨坊14户、
醋酱5户、果品16户、皮革15户、成农12户、银业6户、豆腐坊12户、切面4户、机坊4户、修表
3户、染坊2户、印刷 2户、鞋袜4户,以及其它各业。较大私营工业资本在1 000元(伪币)以上
的榨油业有德兴东、益升涌、裕增泰、裕德长、信昌源、振泰吕、世兴涌、正兴长、同记、裕
德吕、裕盛东、万发亿、德源涌、庆德号、木铺业有义利号、福升东、同升长、义丰恒。醋酱
业有福和泉,果局有泰和福,车行有世和福,铧炉有同盛泉、万增兴,染坊有德源兴,机坊有
万发源。资本5 000元(伪币) 以上的烧酒业有同兴湧(大成久烧锅)、福兴盛、义和湧、天德湧、
兴发和、德增泉,首饰店有降泰永、万泰永。

  伪满后期,经济统制加重,油酒专卖,米面配给,民族工业衰落,7 户烧锅、14户油坊等
工厂倒闭,小作坊被挤垮,仅有铁匠炉、画匠铺、纸坊、木器作坊支撑门,奄奄一息。

  “九·三”后,随着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私营工业铺户迅速增加。到1948年统计,全县
有18个行业,601个铺户,超过民国、日伪时期的2倍,从业人员1 122人。

  建国后,党在过渡时期要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有20个行业,635个铺户,761名私营职工,过渡到集体所有制合作社经营,走上集
体化道路。原私营经理、柜主被划为小手工业者和小业主。

   建国后私营工业统计表



  二、生产经营

  望奎县工业作坊,由,一人或几人集资经营,多是前店后厂,工商兼营,有的设分店。一
些烧锅、油坊兼营多业,工业厂家颇多批零兼营。专业经营则是小作坊(铺)。

  手工业作坊的经营方式:一是有固定厂房和门市部,为前门店后面厂;二是有固定厂房无
门市,在大街上露天摆摊:三是无厂房无门市,服务上门,走街串巷搞修修补补。生产是以师
带徒,每个师傅带 、两个徒弟组成作坊,进行生产。师傅的报酬为月工资和计件工资 2种。
在生活上厂方供吃,常例粗粮,每月阴历初一、十五放假吃细粮。徒工学期三年,不给工资,
只供吃穿,工作没有时间规定,天亮开板,干到黄昏。计件工以完成计件数为准,计时工天亮
到天黑为做工时问,忙季打“夜作”,时间看“三星”。8 月至10月“三星”到正南为止,10
月到清明“三星”到偏西为止。学徒还当杂工,给东家看孩子、做饭,学徒期 1/3时间学技术。
青工最苦是进机坊,当时行业谚语,“少爹没娘进机坊,学了倒线学机匠。吃的高粱米,喝的
酸菜汤。白日无休息,晚间睡凉炕”。

  产品,建县初虽无专门名家为指导,而造制之法提倡振兴。如旧县志所述:“工艺之发达
可翘足而待也”。加工金,有手镯、戒指;银,有杯、筷、首饰;铜,有炉、锅、壶、匙;铁,
有锅、铧农器;锡,有各类壶具;生产铁车、花轮车、木犁、木器家具、炕毡、毡袜、毡帽、
革儿靴、皮鞋、车马挽具、麻绳、弹棉、呈文纸、毛头纸、笸箩、柳罐、簸箕、砖、瓦、盆、
蜡、靛青、油、酒、米糖、面粉、粉条等82个品种。

  产量,民国 6年全县主要产豆油743.36吨,内销之外,年输出500吨。另外,麻油22.75吨,
香油 4.8吨,白酒352.25吨,黄酒0.93吨,面粉931.75吨,粉条221.73吨,靛青133.91吨,蜡
烛13.04吨,砖583.96万块,瓦241.61万块。

私营工业铺户情况表






1936年油坊业年产量调查表
单位:斤、块、元



   1917年私营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表
单位:斤、块、元



  设治前磨米、磨面由谦发和、庆和长、德盛裕等几家粮油业兼营,及许磨坊、薛磨坊、魏
磨坊等小型加工。建县后,逐步发展到十几户磨坊。随城镇人口增长,粮食贸易兴隆,小型粮
食加工已远远满足不了发展之需。1924年河北省乐亭县资本家傅牖民投资兴建青砖五层楼“永
发成火磨”,购进6台谣德未亚格公司磨粉机,6台苏制条子罗、2台平罗、38排升降机、1台大
型打麦机、3台小型打麦机、2台制粉机、3台麦筛。1926年投产,用一台120马力蒸气机带动,
日产“风船牌”面粉,1 560 袋(每袋22公斤),年加工能力56万袋。从机械化生产规模、使用
人员、经营业务、产品质量、资金流动、设备状况、获取利润,皆跃居松花江北制粉业之首。

  制油业始于代加工“以豆换油”,进而“购豆卖油”,制油设备为“罗旋榨”油包草,人
搬杠,出油率低,平均每石大豆出油18公斤,出饼21块。1936年益升湧、裕增泰 2家油坊各增
添2台机器碾子,进行半机械化生产,年产值2.12万元。全县工业主要产品产量:6家烧锅年产
白酒552.9吨,21家油坊年产豆油195吨,麻油161吨,14家磨坊年产面粉 180吨,年产值62.33
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统治加剧,工业生产无原料陷于倒闭状态。“九·三”后复苏,
到建国时私营519家工业,年产值达81.2万元。到合作化前的1955年已上升为128.3万元,比建
国时私营工业总产值增长58%。

   1936年烧锅年产量调查表
单位:斤、元、斛



   1936年磨坊业年产量调查表
单位: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