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体(个体)工业 建国后为了恢复手工业生产,人民政府采取了扶持措施,与手工业户加工订货供给原料,
定点包销。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手工业者走上集体化道路,30余年随着生产发展,技术与设
备逐步转向现代化。尤其在改革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乡镇企业,逐步形成了新的合作制经济网络。
特别是“六五”期间,由于政策放开搞活,农村出现了“乡镇、村、联户、户办”企业,“四
个轮子”一齐转的好势头。
一、发展状况
解放后,全县个体手工业作坊发展较快,主要类型有6户工业生产资料加工业,201户农业
生产资料加工业,788户日用消费品加工业,361户各项服务业。同义纸坊是当时较大的一家企
业,地址在粉厂路东,股东6人,资本3.21万元,从业人员25人,固定资产2万元,流动资金2.34
万元,呈文纸最高产量5 496匹,产值6.49万元,1955年停业。
随着生产的发展,一家一户的个体手工业作坊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要。出现手工业联合的
形式。1951年望奎镇孙兆义铁业生产合作社建立。1952年莲花镇张孔孝铁业生产合作社组成。
到1954年,全县已有5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84人,产值21.57万元,1955年则增长到30.1
万元。
1956年,随着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全县 659个手工业个体户,按行业组成了
20个手工业合作社和 5个手工业小组,网点分布城乡各地。种类有制造业和修理业,服务方式
有固定服务和流动服务,投资股金为3.7万元。社员并将个人8 000元存放合作社内,作为生产
资金。用来发展生产。
1958年大跃进过程中,食品、铁业、砖瓦合作社,过渡为地方国营工厂。粮米加工、银业、
锔锅下放给望奎镇为镇工业。通江铁木社、服装社,卫星铁木社,海丰铁业社、服装社,莲花
铁业社、服装社、皮革社等手工业合作社,下放给农村公社管理。皮革、服装、制帽、酱菜、
木器5个合作社和针-织、毛毡、笊篱、修鞋4个小组,合并为合作社性质的4个工厂,即木器、
膂菜、皮毛、五金等厂,以及钟刻、麻绳、编织、白铁、车行、鞭炮、豆府、弹棉等 8个合作
社,共12个厂(社),由手工业系统管理。1961年10月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
字方针,经过调整,除原有的 4家工厂外,又将皮毛厂的被服、针织车间划出成立被服合作社
与针织合作社。并将皮革、皮鞋、毛毡车间并为皮革社。制帽、皮毛车间并为制帽社。望奎镇
公社所属的弹棉、豆腐、粮米加工、鞭炮、草柳编织、麻绳等恢复为手工业合作社,由手工业
管理部门和望奎镇公社双重领导。70年代,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新建了造
纸厂、开关厂、焰花厂、麻袋厂、弹棉厂等。特别是“六五”期间,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
发展,除1981年新增加一个纸箱厂外,1982年至1984年,因白铁社、制鞋厂、皮革厂的关停,
相继成立了马具厂、金星鞋厂、胜利鞋厂、化工一厂。到1985年全系统共有造纸厂、农修厂、
木器厂、针织厂、皮毛厂、钟刻社、开关厂、焰化厂、弹棉社、麻纺厂、纸箱厂、马具厂、革
件厂、化工厂、胜利鞋厂、金星鞋厂、塑料厂、佳美服装厂、华西商店、车行社、供销公司门
市部等21个企业,1 853名职工,年总产值达剑950万元,实现利润7万元。
手工业管理机构,全行业实现合作化后,县成立了手工业管理局、手工业联社 (两个牌子、
一套编制)。下设监理会、理事会, 制订了社员章程。1958年撤销手工业管理局和手工业联社,
改为县笫二工业局。后来撤并,到1976年又改为第二工业科,直至1984年 3月10日,召开第三
届社员(职工)代表会议,选出理事会、监事会,恢复了手工业联社的机构构,并同时改称二轻
工业局。
二、产品与革新
手工业集体企业的出现,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弥补“大跃进”在经济工作中造成的
损失,都起到了巨大的协调作用。①补偿了日用小商品的短缺。60年代初,市场一度少见的铁
勺、锅铲、饭桌、木锅盖、碗架、面板、顶针、笸箩、笼屉、筛子、裤别子、裤钩、悠车等人
们日常生活用品及生产用品磙脐、磙窝等都能生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②恢复了名牌产
品,三年调整以后,由于充分发挥老艺人、老技工的作用,一些物美价廉的名牌产品相继登市,
其中:有镰刀、瓦盆、筛子、悠车,以及沈家罗圈铺的面罗,老技工郑允让的四股叉,巩玉贤
的大镐,谢永刚的粪箕子,李万臣的大鞭杆,谭锡国的轻铧等,产品保证了信誉,受到了用户
的欢迎。
1966—1985年手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 千元
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机械化操作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拿出质高价廉的
新产品。到1985年,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水平已达到 82.7%。其中1964年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
造运动中,曾获得新成果15项。主要有制帽社的皮毛加工铲皮机、浆皮机、打毛机、制蜡机;
鞋业社的制毡摔连机;皮革社的成鞭机、麻绳社的纺绳机;胶车社的胶车卸胎工具,从而提高
了工效和产品质量。制帽社人工铲皮改用机械铲皮。提高工效4.7倍,合格率由原来的80%提高
到 97%。使狗皮帽子质量提高,打入省内市场,销到哈尔滨、亚布力、肇州、兰西等地。皮革
社的底革由人工平皮改用平底机平皮,提高工效10倍,质最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进入70年代木
器厂先后曾 4次派人到外地学习先进技术,不仅解决了家俱油画、搓漆、喷漆、烤漆等技术间
题,而且还解决了细木工板生产设备的个部配套。产品畅销省内外,偏几桌被省评为同行业中
的第一名。造纸厂1972年前只生产呈文纸,经过技术、设备革新改造,改产油毡原纸。“六五”
期间又上了三号纸机,年产原纸翻一番。皮革社以前只生产车马挽具,后来改为生产轻、重革,
由于改革工艺,把住产品质量关,1979年在全省质量监评会上,被评为第 4名。设备不断革新
改造,劳动生产率也大幅度得到提高。1962年全行业每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1 541元。1985年
则达到4 772元.增长2.1倍。
1985年二轻工业基本情况表
金额单位:万元
三、乡镇工业
望奎乡镇工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出现的时间并不久,它的前身是从海丰、莲花、望奎镇
等几个主要集镇的几家小作坊发展起来的。1956年在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把
他们与办企业能人组织起来,推荐到各厂社,奠定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先后建立起海丰铁
业社,莲花皮革社、被服社,双龙镇银业小组等合作社性质的乡镇企业。1958年,办起社队企
业有:红星铁木社,卫星铁木社,灯塔铁木社,幸福铁木社,东风铁木社,海丰木业社,莲花
铁业社、木业社、瓦盆社,先锋瓦盆社,通江铁木社等11家。同时,还办起畜牧场、奶牛场、
养猪场等等。1961年后,反“五风”,搞退赔,关、停、并、转许多厂社。到1975年末,全县
仅剩37家社办企业。有二轻下放的10家铁木联合厂,有70年代初省、县为下乡知识青年建立的
织布厂、亚麻原料厂、制粉厂、小型制砖厂等等。从业人员含季节工984人,年产值198万元。
1976年 3月份建立了社队企业科(1984年改为乡镇企业局),在全县范围内掀起社队企业大
发展的新局面。按照“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先小后大,先土后洋”的原则,采取
“母鸡下蛋”、“滚雪球”的办法,老厂带新厂,大厂带小厂,社办厂带队办厂。靠草原的发
展畜牧业,靠水源的发展养殖业,有柳条通的发展编织业。利用农副产品搞加工业,为城乡建
设搞建材业。一时全县办起了畜牧场、养猪场、养鸡场、养鱼场、编织厂、草袋厂、纸板厂、
砖厂、瓦厂、亚麻厂、枪药厂、油面加工厂、酒厂、酱油厂、淀粉厂、粉丝厂、农具修造厂、
农机维修厂、木制家俱厂。以及杂货、冷饮、照相、修鞋、理发烫发、钟表修理、电器修理等
15个行业,976个社队企业。其中:社办204个,队办772个,从业人员8 460人,包括社办3 960
人,队办4 500人。年产值559万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4.2%。由于一哄而起,盲目建厂(场),
设计不合理,原材料不足,缺少技术,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劣,加之管理不善,有些只得被迫
下马关停。1980年统计,全县社队企业仅剩155个。其中:社办104个,队办51个,从业人员减
少到3 408人,包括社办2 525人,队办883人。年产值上升到1 011万元,比1976年增长80.9%。
“六五”期间,特别是后几年,是乡镇企业第三次大发展阶段。根据政策放宽搞活,一手
抓发展联户、户办企业;一手抓巩固提高,对老企业有发展前途,有经济效益的则下功夫搞好
升级:多年亏损的企业,能转的转,不能转的则停业下马。火箭、东郊、望奎镇等砖厂甩掉了
“核桃酥”、“砖头厂”的帽子。8个老砖厂改造中小设备30多个项目,购置砖机4套,推土机
3台。1981年产量达到5 300万块,是1980年的1.2倍,占全县红砖总产量的69%。1985年统计,
全县共有乡镇企业6 807个。其中:乡镇办企业47个,村(街)办企业102个。局直企业 5个,联
办、户办工业 6 653个,从业人员2.13万人。全年完成产值4 183.9万元。其中:乡镇完成745
万元,村(街)完成351.9万元,局直完成240万元.联办、户办完成2 847万元。
附:主要行业产品简介
1、农机修造业。主要是修理大、中、小型拖拉机, 维修配套农机具,生产中、小机具配
件。
2、粮油加工业。主要加工各种粮食和食用油, 包括磨米、磨面,还有饲料粉碎加工。产
值在10万元以上的粮油厂有卫星、海丰、灯塔、东郊、东升、恭六、惠七、莲花、灵山、富饶、
富源、通江等12处粮油厂。
3、薄铁和小农具制造业。主要生产耲耙、锄板、镰刀、 犁杖、铁锹、二齿、三齿、车马
挽具等铁制产品。以及人民生活需要的菜刀、片刀和水桶、小井柳罐等薄铁制品。
4、砖瓦砂石业。主要生产红砖、红瓦、水泥瓦,采掘河流石、 砂等。1985年产值在10万
元以上的砖厂有:卫星砖厂、灯塔砖厂、东郊砖厂、先锋一砖厂、通江砖厂、火箭砖厂、环城
一砖厂、环城二砖厂,红砖生产供不应求,是乡镇企业的拳头产品,年产达6 795万块。
5、木器加工业。主要生产木箱、学生桌凳、门窗、家俱、 木锨等。乡办企业多数在铁木
厂中设木器车问。望奎镇木器厂是独营企业,产品质量好、品种多、销售县内外,生产的木制
偏几桌,曾被评为地优产品。
6、食品加工业。有白酒、糕点、饮料、酱油、冰棍等, 惠七酒厂是乡镇企业酒类生产的
最大厂家,历史悠久,酒质优良。后三乡农民邹殿甲1985年5月进城办食品厂,日加工面粉300
公斤,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的鸡蛋面包和核桃酥2个品种超过国营食品厂的质量。
7、土豆加工业。多系联办、户办粉坊,主要生产淀粉、 粉条。群众就地加工自食之外,
多数远销哈尔滨、伊春、大庆、大兴安岭等地。据统计,1985年共生产淀粉153吨,粉条222吨。
8、亚麻加工业。全县有先锋打麻厂、惠七打麻厂、灯塔打麻厂3家,主要生产亚麻纤维,
1985年共生产123吨。
9、铸造业。先锋铸造厂,铸造镐、铧、锅、炉具和炉条等。
10、纺织业。主要厂家先锋纺织厂,生产亚麻凡布、白棉布,做苫布、纱袋,供给伊春、
绥棱林区和哈尔滨等地。
11、服装加工业。分布于乡镇村的被服加工组或户,给当地群众加工各种服装。望奎镇二
街的鞋、枕套,专门生产布鞋和枕套,畅销全县,深受用户欢迎。
12、工艺与草编业。主要产品有制镜、刺绣、桌罩、窗帘和草绳、草袋、土篮、簸箕等。
13、饮食服务业。多数系联办、户办,包括饭店、旅店、食杂店、修鞋和理发、烫发等。
14、物资供应业。全县有17个乡镇企业产品门市部及物资供应站,主要经营乡镇企业产品
和生产资料以及百货日用品。
15、建筑劳务业。包括施工队、清林队东到伊春,西到大庆,北到大兴安岭、呼盟,建房、
修路、清林。局直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从1980年组建以来,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力量雄厚,承
揽县内外工程,现已成为县建筑行业的骨干企业。
“六五”期间乡镇企业概况一览表
主要产品产量:
1981年:红砖(4 768万块)、白酒(112吨)、植物油 (482吨)、土豆制品(11吨)、粮食加工
(3 993吨)。
1982年:红砖(6 321万块)、白酒 (117吨)、植物油(573吨)、土豆制品(19吨)、粮食加工
(6 000吨)、亚麻纤维(352吨)。
1983年:红砖(7 068万块)、白酒(132吨)、植物油(706吨)、粮食加工(4 000吨)、土豆制
品(66吨)。
1984年:红砖(7 206万块)、白酒(156吨)、植物油(503吨)、粮食加工(4 000吨)、土豆制
品(733吨)、中小农具(1.2万件)。
1985年:红砖(6 795万块)、白酒(125吨)、植物油(501吨)、土豆制品(375吨)、粮食加工
(8 435吨)、亚麻纤维(123吨)、中小农具(10.1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