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品业 食品加工业由来以久。建国后兴起机制食品工业,逐渐改变笨重原始的手工操作。
建国时,全县食品工业只有油米粉酒4家加工厂。年加工油79吨,面粉4 800吨,年产白酒
100吨,产值只有124万元。私改后大户代小户发展起食品加工厂、肉食加工厂、酱菜厂。70年
代增加罐头厂、乳品厂,80年代又增加了糖厂、食品总厂、饮料厂。到1985年,国营食品工业
厂家发展到11户,职工2 366人,年产值达2 442.7万元,占总产值36.42%。以及集体食品工业
64家,实现产值 684.8万元,占总产值10.21%。产品有面粉、粮米、植物油、白酒、啤酒、酱
菜、淀粉、糕点、植物蛋白肉、罐头、奶粉、绵糖、砂糖、酒精、饮料、冰棍、雪糕等。其中:
白砂糖及广州风味水果糖远销关内各地。产量:制粉由1949年年产 4 800吨,到1985年增加为
1.83万吨,增产2.81倍。制米由1951年30吨,到1985年6 137吨,增产203.5倍。制油由1949年
79吨,到1985年1,240吨,增产14.7倍。
生产工艺由土到洋,设备不断更新,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糕点加工,由 7家私营合营办厂,
设备简陋、工艺粗放、手揪光头、刀切炉果、刻模月饼、“勺舀”蛋糕,烟熏火燎笨重操作。
1959年技术革新烤炉采用链条轮输送果盘,减轻劳动强度,上市长白、马蜂、槽子、青梅、芙
蓉、喇嘛 6种糕。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糕点生产两大类:①代食品;②高价品。代食品以豆秆、
玉米叶为原料,做月饼、光头等,以豆秆、淀粉、玉米面合制油盐饼。1966年25种糕点进入市
场。“文革”期间粗制滥造、花样减少,6 种糕见不到,光头硬邦邦,“白皮”咬牙晃。1976
年生产形势好转,产量上升,利润增加。1978年之后,虽然机械设备增加了,生产能量大了,
而老技工退休,青工增多,产品粗糙质量低劣,企业亏损,外货进入市场。糖果生产久沿铜锅
熬浆,钢板冷却加工。1962年年用土豆淀粉加盐酸作转化剂。1966年改用明矾,1970年用苏打
加盐酸,1972年采用柠檬作转化剂,生产五色球、桔子瓣、黄瓜条硬糖,日产 200公斤。小人
糖、大虾糖刀切条、铁板撮、剪子剪。1976年使用冲糖机生产长、方、菱形各种块状糖。1984
年食品总厂与广州糖果厂横向联合,生产橙汁、哈蜜瓜等 6种风味水果糖,并有偿转让望奎一
条夹心糖生产线。1985年年产糖果297吨,淀粉2 146吨。冷饮,1954年只有一家私营冰棍厂,
日产 500支。1956年食品厂成立冷饮年间,生产柠檬酸、苏打加醋料气冷汽水。淀粉加糖精冲
水装模具冷冻冰棍,日产5 000支。1961年安装5 000大卡冷冻机,1965年增加一台 1.5万大卡
冷冻机,1975年增加 7.5万大卡一台,1980年增加10万大卡一台,日产15万支供应市场。主要
工厂简介:
一、黑龙江省望奎糖厂
糖厂是县直属企业,根据轻工业部(77)轻计字第 139号“关于宾县等八个甜菜糖厂计划任
务书的批复”,于1978年的6月27日在县城西郊动工兴建。国家投资1 856.7万元。
1979年12月31日试车成功投产,日处理甜菜 500吨。是一座拥有发电、制糖、制酒精等生
产项目国家级的中型企业。总占地面积20.38公顷,其中:生产区(厂房、贮菜场)占地面积18.38
公顷;生活区(家属住宅、职工食堂、托儿所、俱乐部等)占地面积2公顷。
总建筑面积2.16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车间:糖车间6 031
平方米,电站1 209平方米,酒精车间790平方米);生活区建筑面积6 649.2平方米。设备有机
电井7眼,正常耗水量344吨/时,最大耗水量455吨/时;建有电站一座,安装1 500瓩汽轮发电
机组,安装AZD20—25/400型、SZD10—25/400型锅炉各一台,正常用气量19.86吨/时。
工厂设党委和厂部,内设机构 2个办公室11个科:党委办公室、厂部办公室、劳资科、保
卫科、原料科、供销科、企业科、生产科、设备科、计划科、财务科、基建科、总务科。
生产车间有:制糖车间、酒精车间、动力车间、机修车间、运输车队。
同时还设有工会、共青团、俱乐部、卫生所及青年厂。
全厂职工712人,(女职工167人)。其中:管理干部78人,固定职工634人。
技术构成,有工程师及助理工程师17人,技术员8人,医务人员5人,四级以上技工48人,
学徒工83人。
党委下设12个支部,党员96人。
团委下设12个支部,团员233人。
1983年糖厂经过扩建和技术改造,设计能力由原500吨提高到700吨,实际日处理甜菜增加
到638吨。年加工由原设计 9万吨提高到12万吨,实际年加工甜菜达到10.88万吨。产糖设计提
到1.5万吨,实产1.07万吨。到1985年统计,厂内有制糖、酒精、动力、机修4个车间,油漆化
工厂乘1劳动服务公司以及运输队。共有各类机械设备586台件,汽车22辆,职工723人。6年向
国家提供商品糖4.31万吨,酒精2 950吨,实现总产值5 188.2万元。
糖厂1985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文明工厂”。各项技术指标均达省同行业先进水平,产
品合格率100%,工艺损失2.98%,产糖率10.7%。
制糖产值、产量情况表
二、望奎食品总厂
食品总厂前身是化肥厂。1981年 6月,经县政府批准转产淀粉、糖果、脐子油、米稀、大
豆浸油等 5项产品,厂房面积3万平方米,有职工432人。1982年投产,依靠科技人员改造设备,
改革工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用较短时间实现淀粉生产管道化、连续化、封闭化,保证了
产品的优质。产淀粉1 510吨,实现产值194.7万元,企业减亏13.5万元。1983年进行技术革新,
改大流槽生产淀粉工艺为不带片分离机,实现淀粉生产管理化。产量增加到1.29万吨,比上年
增产 93.5%。1984年11月食品总厂与广州糖果厂建立技术协作关系,扩大了生产规模,产品产
量有了新突破,改变工厂半年生产半年闲的局面。1985年广糖由一般转让技术到转让设备和列
为部优产品,包括 6种广州风味水果糖的技术配方,将折旧净值的 3台包糖机,以优惠有偿的
一条夹心糖生产线转让食品总厂。至此,糖果车间生产达到设备配套、产质兼优,对外改称广
州糖果厂松花分厂。1985年年产淀粉1 486吨,糖果307吨,米稀490吨,实现产值253.5万元。
食品总厂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三、望奎制酒厂
酒厂在私人企业同兴涌烧锅原址设立。1949年生产白酒百吨,职工56人,产值15.3万元,
固定资产10.5万元。到1959年,职工发展到132人,白酒产量451吨,产值实现85万元,固定资
产27万元。1958年建土糖生产车间,年产10吨。1957年土糖产量达到 156吨。1961年建立了啤
酒生产系统,年产23吨。1978年提高 到200吨。为恢复高贤烧锅历史名牌酒,1975年在幸福公
社(惠七镇)原烧锅旧址建立分酒厂。瓶装幸福泉酒颇受群众欢迎,年产量达到 7吨,由于摊子
分散,管理不便后交公社经营。1978年罐头厂合并到酒厂,设罐头车间,生产水果、肉类等瓶
装罐头,后因质量不好,不能占领市场而停产。该,一1979年职工增加到221人,生产白酒683
吨,啤酒90吨,产值 119万元,是历史最高水平。从1957年到1980年,累计上缴国家利润55.4
万元。1982年增添了机械设备,实现了生产机械化,产量成翻增长,产品由单一向多类型发展。
到1985年全厂有职工279人,其中:管理人员22人,技术人员13人,年产白酒1 500吨,比1949
年增长14倍。瓶酒4 000件(24瓶),产值262.5万元,实现利润 3.2万元。瓶装“望汾”酒,评
为地优产品,远销林区及内蒙等地。
制酒产值产量情况表
四、望奎乳品厂
乳品厂是由化工厂生产连年亏损而转产乳制品。1980年产冰棍451万支,同年建日处理4吨
鲜奶的乳粉车间。1981年投产,当年产奶粉16吨。冰棍535万支,实现产值25万元,职工达154
人,全年亏损15万元。1982年扩大生产规模,由省投资12万元,建立一个日处理鲜奶10吨的乳
粉等间。1983年投产,年产奶粉增到116吨,产值达60万元。
1984年摘掉亏损帽子,盈利 2.1万元。1985年由于忽视产品质量,一度受到“限期整顿”
的处理。工厂认真反思、查原因、补漏洞,迅及纠正,得到质量检验合格证,奶粉年产量猛增
到258吨,冰棍42万支,产值上升到130.4万元。
乳品厂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五、望奎粉厂
粉厂位于望奎镇东南三道街路南,五层青砖楼,1925年竣工,迄今仍是县城楼群中之冠,
建筑面积1 440平方米、粉厂是“九.三”后没收敌伪日新制粉厂的全部生产设备,代农加工恢
复生产。制粉由 120马力锅驼机带动25台机械,日产32吨面粉,产品由“风船牌”改为“耕牛
牌”商标,打入关内市场。建国后,工艺进行技术革新,设备不断更新换代。1950年增加两台
刷麸机,1951年加工小麦4 771吨,生产面粉4 231吨。1953年换掉石磨,增添11台磨粉机,职
工由79人增加到 109人,日产面粉由32吨提高到44吨。1954年改动加上工艺流程,生产标准粉。
1958年由半前路出粉取代中后路出粉。1960年改为前路出粉,上料升运改风运,日产增到80吨。
1972年锅驼机换日产三菱350马力电机。1978年换22道升降机,增加2台7号高压风机,1台挑担
式平筛,3台刷麸机,上料、出粉、装运流水线全部自动化,日产达到120吨。1985年改革平筛
筛路、草籽机、榆石机、增添 125型磨粉机,提高了面粉分级质量,生产出“颗粒粉”和“耕
牛粉”,当年产颗粒粉105吨,耕牛粉228吨。全年加工小麦2.36万吨,生产面粉1.83万吨。其
中代农加工小麦4 442吨。制粉厂从1966年开始搞代农加工小麦(1975至1977停止三年)。到1985
年代加小麦累计达7.59万吨。制粉厂为解决城镇居民口粮的需求,早于1951年开始加工高粱,
1953年加工谷子和玉米,1958年加工稻子和玉米面。至1963年累计加工高粱1.75万吨,生产高
粱米1.33万吨。加工谷子8 073吨,生产小米5 897吨。加工玉米6 828吨,生产玉米精5 313吨。
加工稻子3 550吨,生产大米2 129吨。到1975年累计加工玉米面4.13万吨。制粉厂1985年职工
发展到197人,其中管理人员16人,主要设备有磨粉机7台(1 040公分),电动机38台(510千瓦),
两吨规格锅炉1台,金属切削机床1台,输送机2台,检石机2台,草籽机1台,提升机1台,地中
衡(15吨)1台,地上衡2台,500公斤台秤 6台,汽车1辆,小型拖拉机1台。全年实现产值610.9
万元,比1949年增长2.89倍,利润14.65万元。
制粉车间主楼
六、望奎米厂
米厂是解放后成立的大众工厂过渡而来。当时担负城镇及军需油米加工生产任务。1953年
组建油米厂,有31个榨眼,2 台磨米机。1956年米、油分家,变为粉厂的制米车间。主要加工
小米、高粱米、玉米
汽力机。1964年4月,望奎米厂独立,有职工60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米厂建联产车间。1973
年设备进行改革,上料改人推“轱辘马”实现上料出米两端机械化。1975年升运改风运,总机
拉改单机传,传送带上料,立式改横式米机,日产量增加到60吨。1977年工商分开,变代国家
加工关系为原料价拨成品的买卖关系,米厂成为独立生产粮米的企业。1982年 7月,省、地投
资10万元,自筹10万元,建玉米联产车间三层主楼,面积 800平方米。1984年12月15日投产,
设备投资由省粮食局直拨24万元。购置国产先进机械有:立式中筒米机 1台,600毫米液压磨2
台,分筛机1台,检石机1台,低压风机2台,高压风机 1台,筛粉机2台,磨粉制米全部实现单
机传送、风运上料。1985年有职工70人,其中管理人员 5人。设备:玉米联产车间与杂粮生产
车间总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原粮库2栋,成品库 3栋,计1 400平方米,简易库400平方米,修
理车间7间,糠棚60平方米,锅炉房200平方米,玉米脐油车间7间。有锅炉1台,变压器 2台,
输送机1台,磨粉机1台,榨油机4台,碾米机5台。
生产加工:1964年加工高梁3 692吨,产高梁米2 821吨,成品率76.4%:谷子866吨,产小
米646吨,占74.6%;玉米5 161吨,产玉米?3 762吨、玉米面734吨,占87.1%。1971年搞综合
利用,用玉米脐榨油,到1985年产玉米脐油376吨。1985年加工高梁285吨,成品率84.38%。加
工谷子1 456吨,成品率74.8%。加工玉米 5 307吨,成品率84.4%,产值152.9万元,实现利润
10.2万元。因农业遭受涝灾,粮食不足,中间曾一度停产。
七、望奎油厂
油厂前身是由贸易局办起的“大众油坊”,1948年改称大众工厂。生产是“螺旋榨”、人
搬杠。1949年油厂有职工75人,其中管理人员 8人。1969年以前加工大豆设备陈旧,生产方式
落后,一直是用人力螺旋榨油机,出油率由9.5%提高到11.89%。1970年改用简易水压机,1972
年改装16眼液压榨,职工增加到115人。1978年引进国产200型榨油机 4台,设备增添,提高油
纯度和出品率。同年 8月27日,省粮食局准建60吨油料厂,拨款22万元,于东门外动工,建筑
面积630平方米,1980年完成设备安装与搬迁。1981年 1月25日投产,日产30吨,现有原粮库2
栋,230平方米,油库120平方米,修理车间90平方米,电风室 144平方米,资材库80平方米,
葵花库610平方米,锅炉房150平方米,办公室 300平方米。机械设备有:输送机及刮板、螺旋
输送机11台,200型榨油机5台,提升机2台,蒸锅2台,炒锅1台,升运机1台,202型号榨油机1
台,轧坯机1台,振动箱1台,贮料箱1台。1985年有职工131人,其中管理人员16人。年产豆油
198吨,麻油319吨,葵花油723吨,实现产值309.9万元,完成利润34.1万元。
油厂由1949年到1985年累计加工大豆 13.69万吨,产油1.75万吨。其中:1969年前螺旋榨
加工8.05万吨,产油1.04吨。1966年至1985年加工麻籽1.12万吨,产油2 402吨。1976年至1985
年加工葵花籽2.27万吨,产油4 863吨。
八、望奎肉食加工厂
肉类加工是在生猪购量不断增加,市场需求熟食的情况下,1954年建立肉食加工厂。现有
生产用房面积1 020平方米,固定资产28.6万元,职工83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六五”期
间年均加工猪肉1.92万担。1965年以来熟食加工工艺改进,利用绞肉机、灌肠机代替工人笨重
操作,市场供应红肠、干肠等,最多达15个品种。1984年城乡出现集体和个体宰猪卖肉户,肉
食加工开始竞争。1985年生猪全面放开经营,肉食加工厂改变经营方式,购置两台冷藏车服务
于购销。全年实现产值156.6万元,完成销售134.5万元,企业亏损6.8万元。
九、望奎糕点加工厂
糕点厂,1956年由 7家私营合营及县社糕点厂合并而建立。设备比较简陋,手揪光头、刀
切炉果。1959年技术革新采用链条输送炉。1968年工人自行设计安装电热饼干烤炉, 日产500
公斤。春酥、夏糕、秋饼、冬糖按季节销售规律安排生产,进入市场的品种花样多达25种。糖
果生产,由用土豆淀粉加盐酸作转化剂到改柠檬酸作转化剂。1976年安装冲糖机,生产各种块
状糖。冷饮生产,由淀粉到糖精冲水装模具冰冻冰棍,发展到使用十万大卡冷冻机生产。“六
五”期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多家竞争,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加工厂受到冲击。加之外货进入
市场,1984年面临倒闭境地。为扭转亏损局面。工厂实行个人承包,按人头每人每年收50元承
包费,由于措施不得力,职工工资大幅度上升,产品偷工减料现象严重,进行了企业整顿。1985
年有职工 138人,其中:管理人员12人,固定资产35万元,产值实现28.6万元。销售额22.5万
元,亏损5.1万元。
十、饮料厂
1981年由水泥厂转产麦精可乐、雪糕、冰棍、糖果等, 当年实现产值14.2万元,盈利200
万元。到1985年末统计,职工由140人减少到119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主要设备:汽车1辆,
及饮料生产设备,厂房建筑面积3 013平方米,年产值12.6万元,企业亏损2 400元。
十一、酱菜厂
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酱菜厂,现有固定资产19.8万元,职工96人,其中管理人员 8人。主
要产品酱油、米醋、咸菜、韭菜花等。1985年实行个人承包,酿造酱油 737吨,销售18万元,
占商品销售89.6‰年实现产值16.5万元,盈利1 000元。
乡镇名酒——高贤老酒
十二、惠七酒厂
原名高贤酒厂,创建于1909年,清末称“德裕恒”烧锅,经理高明,职工30人,年作业320
日,年产白酒40吨。高贤酒有醇香浓郁、回味绵长的特点,数十年闻名遐迩,历经几个朝代的
变迁,建国后,老厂得到新生。
1947年,由县贸易局接收经营,1949年移交给县制酒厂。1958年下放幸福公社,1961年关
停。1972年中日建交后,由于来访的日本友人慕名问及“高贤白酒”,县制酒厂1975年掘开老
井,建立分厂,生产“幸福泉”酒。1979年移交给公社,易名“幸福酒厂”,淘修了井,新建
8个生产白酒的大窖,维修2个生产曲酒的果泥窖,改革工艺,采取新的配方,生产“高贤大曲”
酒。1982年在全省社队企业优质酒评比中,获得酱香型第 1名。生产的60°“高贤老酒”1985
年评为地优产品。职工44人,年产量120吨,产值24.4万元。
十三、卫星粮油加工厂
建于1969年,职工24名。1976年对原厂房进行了翻新,并增添了新设备,有草籽机、拣石
机、刷麦机,质量提高,出粉率增加。1985年又扩大榨油能力,淘汰了原来的 6台榨油设备,
投资30万元。建液压榨油车间,增加12台液压榨油机、2台炒锅、2台蒸锅、1台甩油机、3台水
化罐、1台锅炉,从原粮输送到出油饼,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日加工大豆15吨,每100公斤出油
率达到13—14公斤。1985年职工72名,固定资产96万元,年产值60万元,实现利润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