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化学工业
第五节 化学工业
1958年,全县掀起大办工业高潮。城乡小型土化肥、化工厂应运而生。但由于缺乏技术力
量,生产土碱、枪药、蜡烛、肥皂、百咳灵药品等质次价高,销路有困难,多数厂家先后停产
下马或合并。
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有胶件制品、化肥、化工、日用化工等厂。由于产品成本高、销价
低,亏损严重,1979年关停。两个化工厂产品受销路制约也先后转产。到1985年仅保留一家企
业,年产值16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2.39%。主要工厂简介:
一、望奎化肥厂
建于1970年5月,国家投资694万元,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位于县城北门外。按上海四版
定型设计建设,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 000吨、碳酸氢氨1.2万吨。由省抽调德都等下马厂的
5 000吨设备安装。其中:煤气发生炉、碳化罐、 钠离子交换器等设备是由自己设计制造。同
年11月,招收 100余名中学毕业生去河北省元氐化肥厂培训。原计划1972年投产,由于焦炭、
煤供应紧张没能如期,省化工局决定缓建。1974年决定续建,改原设计使用焦炭原料为无烟煤
原料,增建了炭化煤球车间,1975年 6月建成投产。全厂共有炭化煤球、锅炉、造气、合成、
碳化、机修6个车间,变电所1处,运输车队1处,职工食堂1处,厂部办公室设政工、生产、供
销、后勤 4个组。全厂职工670人。1976、1978年两年省拨基本建设投资100万元,扩大生产规
模。因基建进度迟缓,未能预期发挥工程效益,加之产品成本高、价格低,亏损严重。1979年
省决定设备封存,停止生产。投产后的4年内共生产碳酸氢氨2.08万吨,总计亏损655.1万元。
在技术方面。该厂设计制造∮1600半水煤气发生炉,在国内最先使用了液压自动控制系统,产
气强度1975年曾达到全国最高水平。并对上海四版设计进行了很多改革,如变换炉内衬、碳化
塔水冷流程等100多项。
二、望奎化工厂
建于1974年,厂址位于南门外路西,占地面积 1.4万平方米,建厂时职工不足30人。主要
产品为硝酸钾,供烟火工业及工业热处理食品等所用。1975年 1月土法上马投入生产,产品由
省二级站包销,还试制成功了磷酸二氢钾,是全省第一家生产磷钾高效复合肥料的工厂。1976
年产硝酸钾250吨、碳酸钾 3吨,产值60万元,职工发展到150人。由于建立离子交换法制高纯
碳酸钾车间,试车时离子水质量有些波动,因缺少资金无法继续攻关,1979年被迫转产。硝酸
钾产品除销售于本省各市县外,还远销于山东、江西、河南等地。利用氢氧化钾和硝酸钾复解
制造硝酸钾的工艺,为化工业填补了空白。
三、望奎日用化工厂
日用化工厂,前身是玻璃制品厂。从1983年转产,开始生产“雪花膏”、“发油”等日用
化学品。全厂有职工57人,固定资产33万元,但由于是长线产品,始终代销,同款困难,资金
积压严重,两年亏损8万元。1984年8月,县政府批准停止生产。
四、望奎胶件制品厂
胶件厂是县营化学工业最早的企业,是中国汽车配件联合经销部主要成员单化,是黑龙江
省胶制品的主要生产厂家。建于1967年1月,厂址在西南二道街农贸市场路北,投资5万元。当
年 8月建成投产,当时职工24人,主要承担马车、汽车轮胎翻新任务。人少厂小,占地面积仅
100平方米。1973年开始生产解放牌汽车刹车软管,后增加到18种橡胶制品, 产品远销全国各
地。由于工厂不断发展,固定资产达到56万元,职工增加到241人,占地面积扩大到1.5万平方
米。1979年经济效果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年产刹车软管7.5万根。产值118万元,是建厂初期的
39倍,实现利润15.5万元。自制了胶管成型机、挤出机、扒水布器、塑管器等设备,促进了生
产的发展。
“六五”前期,由于原料不足,企业吃不饱,加之没有更新产品,致使企业处于不景气状
态。1984年进行了技术革新,产品由原来的编织胶管、 水箱胶管、汽压软管,液压制动软管4
大类,发展到全胶管、乙炔管、氧气带、三角带、平型传动带及密封制品等几十个品种。同时
还自制了胶浆搅拌机、传动带平板硫化机的附属装援,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
年10月,并与哈尔滨星光机械厂达成了联营联合项目,为该厂生产汽车零部件,产品、产量大
幅度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当年产品品种达到50个,产值83.9万元,利润1.9万元。到1985
年,全厂职工 247人,产品品种达到80个,生产各种胶件20.58万根,实现产值160万元,创利
润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