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建材工业 望奎沿呼兰河段,砂石蕴藏得天独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向以制陶、烧砖、造瓦、筑
室、烧结构件的好材料。
望奎窑业生产历史悠久,建县前境内有 3家。其中王家窑规模为大,民国时王殿才祖孙三
代在城南八大家下坎烧窑、烧青砖小瓦兼制瓦盆等器皿。当时工程少、销量不大,生产按用户
方案,双方订立合同,按量生产。直到伪满后期经济统制残酷,工业衰落奄奄待毙,剩下的自
家窑也被迫停产。“九、三”后,恢复建设百废待举,建材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
到多项、多门类。当时砖瓦奇缺,由大众油房利用白家窑址筹建砖厂。有12名工人进行老式手
工脱坯,“马蹄窑”茅草、秫秸烧砖,整个生产过程制坯、装窑、浸窑全部手工操作,年产青
砖20余万块。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建材工业逐步发展起来。1950年改建两座方框窑(烧柴),
产量提高到50万块,年产值 1.1万元。1957年于西门外设制砖车间,建11筒串窑,始用煤烧制
红砖,年产达百万块。翌年撤白家窑老厂,于南八里桥王家窑旧址建砖瓦车间。1962年年产红
砖200万块,大瓦30万片。到“文化大革命”动乱时,红砖生产一直维持在250万块左右。60年
代末期县建材工业产品除红砖、大瓦外,又增添水泥制件与油毡纸等品种。生产35×90有筋机
井管,25×90无筋水泥管、水泥电柱、水泥砌块和步道板,最高年产量达 5 677件,年产油毡
6 000卷。进入70年代,制砖规模越办越大,串窑发展成轮窑,烧冶技术逐步提高, 生产实现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减轻了体力劳动。烧砖改建24门轮窑,制砖机制坯,并采用兑煤灰半内燃
烧冶,从此结束人工制坯的历史,年产量增加到 742万块。1975年砖厂建成44门轮窑后,全县
产最翻一番。翌年。乡镇砖业生产一拥而上,两年建起 8个砖厂,产量不断增加。到1979年全
县红砖年产 4 719万块,比1969年增长17.9倍。大瓦年产88万片,比1969年增长1.93倍。油毡
纸年产3.5万卷,比1969年增长4.8倍。1972年造纸厂转产油毡原纸,产量由588吨增加到1 053
吨,远销关内各地。水泥厂水泥,年产300吨增加到2 697吨,水泥制件,年产1.84万件,比1969
年增长2.3倍。全县建材工业实现产值311万元。进入80年代,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崭露头角,有
的企业则倒闭了。水泥厂水泥质次价高,被迫停产。油毡纸厂生产不景气,关停后由造纸厂试
产35#1 000克油毡纸成功,年销售1.3万卷。随着城乡居宅条件的改善,红砖需求量日增,1982
年乡镇又办起 5个砖厂。县一砖厂增建一座22门轮窑烧砖,而群众建房多数采用白铁盖顶,大
瓦产销逐年下降。1985年统计,建材工业发展到18户,其中:砖厂15户,瓦厂1户,造纸厂1户,
水泥制件厂 1户,有职工679人。年产红砖9 820万块,比1979年增长1.O8倍,年产大瓦47.5万
片,油毡原纸3 090吨,增长1.85倍。年产水泥件4 630件,油毡纸1.63万卷。实现产值710.27
万元,比1979年增长1.28倍,占工业总产值10.59%。主要工厂简介:
一、水泥厂。为扩大地方建材生产项目,1972年于水泥制品厂设车间,建 6米高立式窑,
购置一台 1.5吨球磨机,生产325#水泥。1975年由水利局投资18万元,于西门外青望公路北建
厂。建中型立式炉窑,购置了1.5×2.5球磨机、粉碎机、无烟煤成球机,1976年正式投产。年
产275——325标号水泥千吨,实现产值6.4万元。有管理干部8人,工人86人。随着国家供量的
增加,小窑水泥生产成本价高质低,企业亏损,迫使水泥厂1981年底转产。
二、水泥制件厂。始建于1967年10月,厂址城内西北二道街路北,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10
万元。安装卧式锅炉和电动机,自制模具。生产水泥制品,∮25#机电井管近千节, 当时有职
工17人,厂房21间,720 平方米,无大型设备。随着生产发展,离心管、塘坝管、涵洞管、水
泥空心楼板等产品增加到10几项。1985年有职工135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厂房扩展为52间,
面积1 500平方米。主要设备:大小锅炉2台,车床1台,钻床1台,洗砂机1台,剪板机1台,电
动机2台,解放汽车1辆,轮式拖拉机1台,固定资产22万元。年产值达20.3万元,盈利2.8万元。
由单一形式发展为纸制品、面条加工、饮料等综合性生产厂家。
三、油毡纸厂。1968年由县建筑公司办附属车间,自制土设备,生产“建工牌”油毡纸。
1973年计划投资扩建油毡纸厂,完成电动半机械化生产线,年产油毡纸 7万卷。由于成本高、
沥青紧缺,维持至1980年停产。
四、第一制砖厂。于1949年秋在白家窑旧址创建,招收12名工人,年产青砖20余万块。1950
年砖窑改为“地方国营砖厂”,开辟 6个砖坯场地,年产青砖50万块。1957年厂址迁西门外,
改建串窑烧砖,工人增加到50人。1958年在南门外王家窑处筹建分厂,生产红砖,年均 150万
块。1962年砖厂并入南分厂,产量增加到 200万块。1970年建24门轮窑,购进35型制砖机,结
束了手扣砖的历史,年产红砖 700万块。1983年用64万元微息贷款增建22门轮窑一座,修架棚
9 540平方米,购50型制砖机1台,产量翻一番。到1985年,全厂有管理人员9人,固定工人141
人,生产期用季节性工人250人。主要机械有制砖机2台,压瓦机1台,推土机 1台,汽车1辆,
固定资产48万元。年产红砖1 481.3万块,产值64.44万元。
五、第二制砖厂。创建于1975年,地方财政投资10万元,银行贷款20万元。在东南八里桥,
绥望公路东侧建44门轮窑,购50型制砖机2台,当年产砖1 200万块。1977年与1978年,省拨基
建投资20万元,建架棚720平方米,购推土机1台。1979年地方财政投资12万元,用于扩大再生
产增加2台拖拉机、1台推土机,改建两栋制砖车间。1983年到1985年省批微息贷款40万元,投
资10万元,续建架棚9 700平方米,购50型制砖机 2台,汽车1辆,固定资产73.797元。1985年
产红砖1 150万块,产值50.03万元,全厂有管理人员9名,固定工人135人,生产期用季节工人
361人。
六、造纸厂。1972年由制呈文纸转产油毡原纸,县二轻局投资40万元,先后新建、改建和
扩建车间、仓库、化验室、办公室及辅助设施,建筑面积达 4 477平方米。购置了1092型抄纸
机,1000封打浆机,2吨卧式锅炉、粉碎机和开凿机井1眼。1974年增添化验设备,打成二号机
井,生产半机械化三班制。1984年建立厂内变电所,添2台新500封打浆机,投产改用真空抽浆
泵,设置了干燥器、收浆管、网笼箱和真空箱等,以及拖拉机1台、汽车1辆。到1985年厂固定
资产85万元,年产油毡原纸3 090吨,油毡纸1.63万卷,产值217.5万元。全厂有管理人员11人,
固定工人166人。
七、乡镇制砖厂。1976年到1982年,有10个乡镇办起13个制砖厂,总投资 334万元,年产
红砖7 850万块,1985年完成产值358万元。
环城一砖厂。1976年建,原属望奎镇,投资24万元,年产红砖800万块。有7名管理人员。
生产期用工300人。
环城二砖厂。1982年建,投资17万元,年产红砖550万块。有4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工250
人。
先锋一砖厂。1976年建,投资31万元,年产红砖900万块。有7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工230
人。
先锋二砖厂。1982年建,投资26万元,年产红砖450万块。有7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工180
人。
卫星砖厂。座落呼兰河口北岸,庙山脚下,始建1969年,马蹄窑,人工脱坯,50名半工半
农人员,年产手扣砖40万块。1974年扒倒旧窑,接通国网电,购进一台秦皇岛产的 150型制砖
机,建起新式24门轮窑一座。取西山土,砖质抗压抗折,销售县内外,供不应求。1980年在旧
窑东侧,又建一座24门轮窑,新增添一台秦皇岛产140制砖机。生产能力扩大,2 台制砖机、2
台粉碎机、3台推土机,日产水坯16万块。改革工艺,采取油龙口,增加光滑度,抗力强,1981
年在全区质量评比鉴定会上名列前 3名。1985年在省乡镇企业红砖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优质产品。
固定职工150人,固定资产80万元。年产红砖1 150万块,年产值达到了50万元。
卫星二砖厂。建于1980年,投资30万元,年产红砖1 100万块。有7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
工450人,后与卫星砖厂合并。
海丰制砖厂。建于1976年,投资21万元,年产红砖250万块。有4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工
150人。
恭六制砖厂。建于1976年,投资15万元,年产红砖150万块。有4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工
100人。
东郊制砖厂。建于1977年,投资25万元,年产红砖850万块。有6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工
250人。
火箭制砖厂。建于1977年,投资29万元,年产红砖950万块。有6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工
350人。
厢白制砖厂。建于1977年,投资30万元,年产红砖150万块。有9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工
80人。
灯塔制砖厂。建于1982年,投资18万元,年产红砖350万块。有8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工
150人。
莲花制砖厂。建于1982年,投资16万元,年产红砖200万块。有5名管理人员。生产期用工
130人。
卫星制瓦厂。建于1978年,投资17万元,年产红瓦20万块。有 3名管理人员,用季节工50
人。
水泥制件生产情况表
单位: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