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电力工业 望奎县电力工业虽然创建较早,但在解放前,仅能供给县城少数机关、学校、商号和就近
居民照明需要。解放后电厂发展,特别是架设国网电以后,城乡人民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的
夙愿。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对促进工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发电
1926年,由资本家傅牖民在望奎创办的“永发成”火磨传动带一台10瓩直流发电机发电。
只供粉厂用电。1927年粉厂改建了发电设备,用锅驼机带动一台90瓩直流发电机发电的独立机
组,命名为永发成发电厂。厂址在县城东南隅三道街路南,资本为大洋10万元。主要供制粉用
电和城内部分照明,电灯约 800盏,每月电灯费收人大洋3 500元,雇工费支出大洋500元,杂
费200元,燃料费240元,盈利400元。
1931年,永发成电厂营业不振,翌年过渡给哈尔滨33户商家合资经营,名为望奎县电灯厂,
经理刘瑞亭,资本伪币15万元,据《滨北线及背后地经济事情》记载,1934年末供电灯 932盏,
后被日伪强化,更名为共和电灯公司。
“九、三”后,民主政府没收共和电灯公司,延续使用原来发电机组供电,命名为望奎县
发电厂。1955年,将90瓩直流发电机换成120瓩交流发电机,用原有锅驼机带动,采用3 300伏
/220伏变压器供电,望奎县工业开始用火力电进行生产。最先用电生产单位有制酒、印刷、被
服、农具、制油等工厂。
由于电力用户不断增加,电源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电力供不应求的矛盾,经省
批准,1956年春破土动工,在县城南门里路西建设新发电厂。1958年底建成,省从黑河调来一
台60周波300瓩的汽轮发电机组,原机组晚上发电供城内照明,新机组供工业生产用电。
1960年增加一台 160瓩的蒸气发电机组。1963年又增加一台75瓩的柴油发电机组。因为新
增加的发电机组与原发电机组在设备型号、运行参数上不统一,给合车送电带来了一系列技术
难题。通过把原60周波的 300瓩发电机组改为50周波,与后增加机组的周波相吻合,实现了三
台不同型号的机组合车发电。发电容量达到了535瓩,耗掉本厂用电35%外,城内供10几个工厂
和4 000户照明:农村供东门外正蓝五村200多户,北门外示范场,西门外厢红五一个小屯用电。
工业用电费每度电0.25元,照明电价每盏25瓦电灯每月电费长电(全日供电)2元,短电(晚间供
电)1元。
二、输变电工程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用电量不断扩大,县发电厂供电,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县人民委员会于1965年向国家申请架设国网电。1966年初,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正式下达
文件,批准望奎县从哈尔滨电网架设输变电工程计划项目,国家投资95万元,架设一条从绥化
永安至望奎的66千伏输电线路36.6公里,建66千伏 1 800千伏安望奎变电所一处。该工程由东
北电业管理局哈尔滨设计室进行设计,由望奎县组织施工队伍进行架线安装。所需物资、技术、
人力等各方面筹备就绪于1967年春组织 140人的施工队伍进行输电线路架设和变电所安装工作。
到1969年5月全部工程竣工,经过省电业局和哈尔滨电业局全面检查验收合格。6月 1日一次合
闸送电成功,城乡始用国网电。随之地方发电机组停运。设备拆迁外调。
由于电力增加,望奎变电所1 800千伏安主变适应不了用电需要,于1972年10月增容1 000
千伏安主变一台。1975年1月25日将1 000千伏安主变换为3 200千伏安。1977年8月19日又变换
为6 300千伏安。同时,为减轻望奎变电所供电负荷,于1977年1月13日在卫星镇所在地建成66
千伏1 800千伏安的卫星变电所一处。为使望奎县东北部偏远乡镇用上电,1980年 1月8日又建
成一条通向莲花镇所在地的66千伏、32.26公里输电线路,及3 200千伏安的变电所一处。
为了实现国家电网统一管理,1981年2月1日绥化地区电业局接管望奎变电所与卫星变电所。
移交主变3台,容量达9 900千伏安,66千伏输电线路36.6公里,变电运行人员15名。从此,望
奎县由绥化电网统一供电,不再超负荷躲高峰,保证了生产生活用电的正常需要。
三、供用电
解放前,除永发成面粉厂本身使用电力带动机器外,发电主要是解决照明。永发成发电厂
的送电时间是,春季晚5点,夏季晚8点,秋季晚6点,冬季晚4点,夜半停电。
建国后,新发电厂运行投产后,由于发电能力的不断扩大,除解决县城内和城郊部分村屯
照明外,相继大部分工厂已用电力做动力。1959年,解决供电量已达到76.9万度,是老发电厂
改造后的1955年21.6万度的 3.5倍多。但由于供量大,负荷重,电压相当不稳,时常停电。用
电高峰期,轮换拉闸,用户点灯、点蜡照明,群众讥讽:“瞎电灯、聋电话,灯泡底下一根蜡”。
1969年架通国网电以后,供用电范围逐渐扩大,用电设备不断增加。截止1985年末统计,
全县19个乡镇,实现了乡乡镇镇都通电:195个村,已有125个通电,占64.1%;663个屯,已有
386个通电,占58.2%。全县已投入运行的10千伏配电线路14条,长度为 674.3公里,其中:全
民所有的114.6公里,集体所有的559.7公里;低压线路431.9公里,其中:架空线路420.9公里,
地埋线路11公里。已投入运行的配电变压器723台,38 690 千伏安:用电设备装机容量34 536.55
瓩,其中:动力设备3 339台,19 548.04瓩;照明设备6.01万盏,3 758.91瓩;以总表户计算,
全县用电户数已达3 768户,其中:农村村民649户,机关学校58户,服务行业 201户,城镇工
业401户,城镇民居2 459户;全县已经取消了用电包费制用户。全县的供电量由1955年的21.6
万度到1985年已增加到3 210万度。
1955—1985年供电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