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六篇 交通 邮电
篇下序
望奎开垦之初,境内仅有通往海伦府一条驿道。余者乡径,阡陌纵横,沟渠上搭简易桥,
货物靠车马运驮,乃至肩挑背扛。
设治后,当局动员民众先是修筑了县城至通江埠码头的出路,通畅水运,利于粮食与货物
的输出输入。俟后修筑了惠头、海丰、莲花“官道”。伴随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网络逐渐形
成。
水路从通江埠码头上行,依次为刘海船口,温家船口,孙家船口,下行有冯家船口,以通
江埠码头为中枢构成一条水上运输线。直到1929年7月,呼海铁路全线通车,水路则日渐萧索。
伪满时期,县公署抓劳工,出“勤劳奉仕”,修筑十条警备路。绥望干线是连结铁路运输
的一条“军用道路”。境内乡路多沟壑,土路雨天泥泞,晴日辙深如削,车马常遭断辕折足之
险。
邮电事业,民国时期信件人背、步班邮路,有逐日班,三日班。山乡僻壤半月见到一次邮
差。县四乡装有电话机,各民团通军情政令,后被日伪改为专控警备电话。电报业务,因设备
简陋,仅达绥化与哈尔滨。
建国后,交通邮电事业发展较快,于1960年建起横跨呼兰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到1985年
沟通了村屯、社队、城乡、外地、四通八达公路网。县级公路基本实现了线型标准化、路面黑
色化、路旁林荫化、养路机械化,雨季畅通无阻。邮电局、所遍布城乡,邮信不出村,邮件不
出乡,电报当日达,电话通四方。交通邮电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对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保
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