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路
第一章 道路
第一节 公路
望奎建县后,运输业始趋发达。开通了县城到通江埠码头的旱路,辟陆路江河运输线。而
后按放荒时划出的修路用地,开辟了县城至莲花,县城至海丰,县城至绥化,县城至青冈,县
城至伦河镇5条公路。
1936年至1944年间,日伪为强化统治及经济掠夺,按街村要塞构筑十条警备路:望奎街至
张全店(今富饶乡);望奎街经厢白、穆家店至莲恭村(今莲花镇);望奎街经马家沟至四方台;
望奎街至灵山村;望奎街至滕围村(今富源乡);望奎街经三大家至黑咀子:望奎街至通江村;
望奎街至伦河镇;望奎街至金家店;望奎街经高贤村至莲恭村;由莲恭村至张维站。主要干线
路望奎到绥化,境内段由县城修到惠头,砂土路,面宽8米。
建国后,尤其“三五”计划时期,全县19条公路改砂土路面。1965年冬进行备料,1966年
5月全面动工,7月末告竣,全线完成263.8公里。3个月完成的工程量,占县砂石路总长的67.85%。
到1985年全县共建筑与养护县级干线公路4条,98.7公里,为3级沥青渣油路。乡级地方道路30
条,415.8公里,为4级砂石路面。全线总程514.5公里,其中纳入地区列养的10条,186公里。
一、绥望(绥化至望奎)公路。境内段长26公里,此路为伪满时期的警备路,左侧附有土路,
各大铁车通行。1952年动员民工修整公路,加宽倍厚,提高路基。1954年省投资进行砂土改造,
修筑砂石路面。1959年至1960年重修路基,截弯取直,撤 4公里处与惠头南大坡,根治翻浆路
段。铺筑砂石级配路,厚度由 6公分提高到12公分,便于马车通行。1963年中修10公里。1972
年至1973年改建为次高级沥青渣油路面。每年 60%以上运量靠这条公路去完成,它对望奎县工
农业生产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二、青望(青冈至望奎)公路。以通肯河为界,全长19.6公里,原是伪满时期通往滕围村的
警备路。建国后修整了路面,1966年铺设为砂石路,1975年修筑成次高级渣油路面。通肯河大
桥建成,连结了哈黑国防路。繁荣了经济,方便了人民群众,减轻了绥铁客流。并成为绥化地
区经望奎、青冈、兰西、哈市、明水、乃至黑河地区的通路。
三、海望(海伦至望奎)公路。县境段长18.3公里,这条古驿路修筑较早,经历若干朝代,
依旧晴日尘土扬,雨后烂泥塘,断桥残道,土路一条。惟解放后始变旧貌,加宽倍厚,截弯取
直,铺设了砂石路面。为便于与海伦通商物资交流,1976年,进行渣油黑色化,完成了海望路
次高级路面铺设工程。
四、四望(四方台至望奎)公路。县境段长34.8公里,伪满时期是日伪集结北黑一线军事力
量对付抗日联军的警备路。建国后,50% 以上的煤炭、木材、油料等经此路输入。县东北部农
产品也靠这条路输出,对县国计民生关系甚大。“二五”计划期间重点修整了这条路段。1960
年在马家沟东岗进行300米长砂土改善的试验段。1965年省投资3.4万元,对四望路进行砂土改
装,动员450名民工,5个月完成全线工程。“五五”期间公路建设重点发展了黑色路面,将全
线改筑成渣油路。
四条县级干线公路,养护里程为98.7公里。其中绥、海、青 3条公路63.9公里,是超级使
用路线,经过养路职工以科学态度精心养护,使路况出现了稳定提高局面。1981年好路率68.1%;
1982年提高到 84%;1983年86.6%;1984年87.7%;1985年遭受严重水灾冲毁路段,但到10月末,
仍实现好路率100%。5 年用砂石料8 038立方米,沥青288吨,渣油648吨。支付养护费96.04万
元,连续3年被省地命名为全好路。
县级公路改建和大修,1981年四望路30.2公里至40公里路段改建 9.8公里。由县建筑工程
部门组织施工,砂石路改渣油路。1982年从绥望路49公里处开始,至望奎糖厂门前改由南五道
街通过,铺设渣油路面 4.7公里。同年,绥望路37.3公里至40.8公里段进行大修。1985年绥望
路27至28公里处,47至49公里路段进行大修。改建县城东西大街,全长2.47公里,基宽10米,
面宽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