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路
第二节 乡路
地域解禁,沿“井田制”放荒,六里为屯,荒榛沃野,辟径为路,随农工商盛衰变化渐次
形成乡道。直至建国前乡道冬季畅通,春季翻浆,夏季难行。解放后,人民政府动员了各地群
众,修筑村屯间土路。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社所辖村屯道路及公社间的道路,由各公社组织施工,改造乡路全
长为212.2公里。到1966年乡级公路已发展至28条,有19条全长263.8公里进行砂土路面建设。
其中:有县城至通江24.5公里;县城至惠七29公里;白六至后三14公里;县城至富饶20.5公里;
县城至海丰24.8公里;四方台至莲花 9公里;卫星至通江17.5公里;卫星至海丰18.5公里;惠
七至莲花12公里;海丰至莲花18公里;恭六至惠七15.5公里;通江至三大家 9.5公里;灵山至
后三乡8.5公里;青望路至二北 5公里;腰屯至莲花9.5公里;莲花至恭六13公里;莲花至恭四
6公里;四望路至灯塔3公里;厢蓝三至二北 6公里。这些乡镇公路,虽然“三五”计划初期修
成了砂石路,由于十年动乱,无人管理,多数路段已遭破坏。1975年砂土路面发展到 349.8公
里,晴雨通车185.7公里。1980年乡级公路 388.8公里, 有路面里程达358.4公里。 乡道养护
“六五”期间投资12.9万元,好路率逐年提高,1981年占 15%,到1980年提高5%,1982年提高
5.9%,1983年提高8%,1984年提高9.2%,1985年提高14%。
地方道路工程。1983年动员民工建勤、改建,望奎至惠七,望奎至富饶,四望路经莲花至
恭六,3条乡道67公里,加宽路基达8.5米,实现了砂土改善。1984年整修改建望奎至通江24.5
公里乡道,加宽路基,改造路面。1985年对卫星至通江,通江至坤头后。望奎至海丰,海丰至
四望路,莲花至惠七,5 条乡路80.5公里,进行改建。其中:海丰至四望路蓝桥新辟路线10公
里,惠七段16公里是粮棉布补贴工程。乡级道路包括辟建东升至四方台线,计30条,线路总长
415.8公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公路客货运量日增。为使运输生产和公路
工程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沟通内外,城乡交流, 对公路建设和养护进行了大量投资。仅
“六五”期间,省、地投资即达372.27万元。其中:用于大中修工程155.34万元,小修养护96.04
万元,乡线养护12.9万元,乡公路建设85.41万元,建道班房 8万元,公路绿化3 600元,养路
事业 14.22万元,包括了改建城镇东西大街公路工程。这一时期是望奎县公路交通大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