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桥涵

第四节 桥涵




  建国前桥梁均为木制,木架木板,质量低劣,年久失修,屡遭水毁。据民国县志载:“正
白旗头佐北井二道乌龙河有名太平桥一座,高7尺,长5丈5尺,宽1丈2尺,木柱5空,上复木板,
旁置木栏,于光绪三十二年经该井郎广富等兴修。”这是望奎县境最早的桥梁。嗣后于宣统三
年(1911)和民国2年先后修2座,设治期间修10座。伪满时期桥梁失修,交通梗塞,构筑警备路
修复原有13座木结构桥。到日本溃退前夕,无一处完好桥梁,时逢水灾冲刷,断梁凹陷,主要
干线桥皆临时架设通行,余者涉水而渡。

   望奎县建国前县境桥梁一览表



  续表



  建国后,政府逐年拨款修建桥梁。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建改建老网卧子、东八里、水二、
西八里、缩脖岗、匡家店、后水六、前水六、北八里、七家子和克音河大桥11座,166 延长米。
“一五”时期,修建11条线路上18座桥,533.5延长米。1962年7月,发生大水灾,全县毁桥涵
20多座,毁路10多处,造成运输中断。三年调整时期重点桥梁建设除了修复水毁桥梁之外,修
建9座新桥,262.5延长米。1964年 7月,拆除老网卧桥52.5米堵死,完成了呼兰河与克音河大
桥工程,重点兴建永久性桥梁。“五五”计划末期,县乡桥涵基本实现永久化。

  从1950年至1985年共修建桥梁60座,计1 388.58延长米。其中:永久性桥梁47座,为1 252.08
延长米;半永久性桥梁12座,为130.5延长米;木桥1座,6延长米。涵洞133座,均为水泥管或
混凝土结构建成,按段区分,位于绥望公路望奎段内永久性桥梁3座,323.2延长米;四望公路
望奎段永久性桥梁6座,193.6延长米;海望公路望奎段内永久性桥梁 2座,39.6延长米;望青
公路望奎段永久性桥梁3座,100.2延长米。乡镇公路各段内永久性桥梁33座,595.48延长米。

  全县主要桥梁有5座,其中:3座建筑在县级公路上,2座建筑在乡级公路上。

  呼兰河大桥,横跨绥望公路27公里处的呼兰河上。全长290米,车路宽7米,左右人行路各
宽1.5米,全桥 8孔,孔跨33米,桥两端分别为12.59米悬臂梁,栏杆分别设在两侧悬臂上,中
间 3个吊梁,下部为重力式桥墩。桥为“悬臂起静定结构”,于1959年勘测,1960年由省桥梁
工程队施工,1961年10月完竣。大桥原设计9孔,全长322.9米,欲堵死“老网卧子”河叉,减
轻洪水对大桥北引道的冲刷,且免河床北移。时望绥双方有争议,绥化强调“堵死老网卧子桥
会使防洪大坝水位升高,耕地受害”,故而设计改为 8孔,桥长减少33米,保留了“老网卧子”
河道。大桥通车后,洪水季节,老网卧子桥常被淹没,危及运输。1964年5月间,县动员400民
工,200辆建勤车,拆除“老网卧子”桥,堵死河支流,未遗后患。

  克音河大桥,架于四望路5公里处克音河上。全长121米,车行路宽6米,人行路宽1.5米,
5孔,孔跨22米,两端桥台11米,下部为重力式桥墩,上部是装配式予制的“V”字梁。由省桥
梁工程队施工,1964年竣工。

   望奎县地方道路公路桥涵



   望奎县地方道路公路桥涵



   主要公路桥涵统计表  



  通肯河大桥,横亘通肯河青望公路12公里处。全长54米,路宽6米,3孔。上部结构双曲孔,
下部为钻孔灌注桩。1968年7月动工,1969年9月完工,由县交通公路站自行设计和施工。

  乾二南大桥,座落在恭六至张维公路克音河上。全长67米,石拱桥,路宽6米,2孔,下部
为重力式墩,两端有U型桥台,于1978年动工,1979年完工,由县交通公路站自行设计和施工。

  后头东大桥,位于东升至四方台,跨克音河第三座大桥。全长 76.18米,中型石拱桥。路
宽 7米,下部重力式桥墩。1982年施工,1983年建成通车。“六五”期间增建地方永久性桥梁
12座,涵洞26座,省补贴28.1万元,地区补贴 8万元,县留成20.5万元。至1985年末,县级桥
梁通行完好,地方桥梁完好的为3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