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客运
第二章 运输
第一节 客运
1928年呼绥铁路营运后,翁振纲买了一辆旧汽车,经营绥望线上的客运,每日一次往返容
30余人,雨天停运。
1929年李绍棠、孙文信2人,合伙买了1辆中型汽车,载乘客50人左右,与翁振纲合伙,在
南大街路东租房 3间,开设了“交通汽车公司”。梁墨林为经理,孙文信任会计兼售票员,承
揽绥化、伦河、通江3条路线客运。
伪满时期,对动力运输渐趋垄断。1937年在县城设立“东亚运输株式会社” (俗称东亚公
司),地址在南大街路西,日本人出任经理,并有会计和售票员各一人。有客车 2辆后增至4辆,
专利承包望绥线及望奎至四方台客运,每车载客40余人。
开车时间:由县城至绥化,每早6时,双方对开,下午1时由望奎开车经惠头村、六大户、
蔡家等站,不返回。
望奎到四方台,每日早6时开,下午 1时返回。望奎经海丰镇至莲花镇,早6点发车,下午
原路返回。
由于日伪经济统治,私人运输受到严重排挤,交通公司的汽车只允许来往通江、伦河两地,
不供给汽油,汽车改装瓦斯罐为动力,时速20公里左右。
解放后,在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下,翁振纲、李绍棠等人的汽车为当时客运的主要力量,
以及运输车工会的马车运行于绥望之间。1953年县成立客运站,由省调来 1辆客车,当年客运
量达1.27万人次,周转量 17.18万人公里。60年代客车发展到5辆,最高年客运量42.32万人次;
70年代17辆,年客运量72.47万人次;1985年24辆,年客运量105.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 266.9
万人公里。1983年以前公路客运,运输公司独家经营。1984年以后,个体客车进入客运市场,
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竞争的局面。由于公路情况好转,运输公司开展了早进城晚归乡住宿
车,方便了群众,增加了营运路线,加之车况好于个体车辆,竞争中一直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