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运 1933年日本三菱、三井财团渗入东北各地,垄断了运输事业。1934年 7月,在望奎成立了
“国际运输(株式会社)公司望奎支公司”,有同合载重汽车 5辆,专利承运各大商号货物及粮
食。
1941年日伪为加速“出荷”粮的运输,划分送粮区域,使农民就近送粮谷,就地起运。在
莲花、通江两地设立了“国际运输分公司”。1944年以村为收粮谷单位,然后再集中外运,这
些运输均由国际运输公司承担,年均运出9万余吨粮食。
解放后,以国营运输为主体,伴以社会车辆营运物资。1946年全县有汽车4辆,其中国营1
辆,当年货运量1 612吨。1952年汽车增至6辆,其中:国营4辆,货运量3 503吨。货运周转量
9.9万吨公里。1957年,运输公司汽车发展到31辆, 其中:货车26辆,货运量3.78万吨,货运
周转量91.13万吨公里。1962年,全县货车45辆,运输部门占有35辆,货运量5.6万吨,货运周
转量263.64万吨公里。
1970年全县汽车达88辆,其中:货车73辆,运输部门占44辆,货运量 9.2万吨,货运周转
量522.13万吨公里。
1975年全县汽车达176辆,其中:货车 148辆,运输部门占有36辆,货运量13.53万吨,货
运周转量743.84万吨公里。社会车辆增长,为国营运输部门的3倍。
1980年全县汽车达 320辆,其中:货车265辆,运输部门仅有28辆,货运量11.03万吨,货
运周转量683.12万吨公里。
同年,企事业单位建立15个车队,有物资、一工业、二工业、水利、烟酒、农机、食品、
生产资料、百货、土产、糖厂、粮食、石油、中粮车队等各系统及二运输公司,参加的运输汽
车155辆。1981年营运汽车增到 198辆。1982年为202辆。1983年随着开放、搞活的政策,农民
养车从事营业性运输,个体货车大量增加,全县货车达207辆。1984年增至222辆,1985年达到
234辆。
货运市场的开放,改变了过去国营和集体运输企业经营的局面,方便了用户,活跃了运输
市场。但由于车多货少,比例失调,出现了争抢货源,致使国营和集体运输企业产值和利润下
降。
1983年省交通厅下发了 197号文件:“以国营为骨干、集体为辅导、个体为补充”的运输
方针。由于运输管理工作跟不上改革的形式发展,经济效益滞缓。1985年的利润计划为1981年
的50%,一些系统车队与集体运输业亏损严重。
“六五”期间货运量与周转量总趋势逐年递增。1981年较1980年货运量增长 15.2%,周转
量增长了96.6%,1985年比1981年货运量增长13.5%,周转量增46.1%。
望奎县国营运输事业客、货运输情况表
单位:辆、人、吨、吨/公里、人次、千人/公里、千元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