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七篇 商业
篇下序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通肯段开垦,境内始有商业活动,仅限于牲畜、布匹、盐等日用
杂品与粮食等价交换。随着大量拓荒者入境,居民增加,山货、日杂、饭铺、客栈等商业渐趋
繁荣,为集市贸易提供了市场。
民国年间,外货大量输入,民国4、8、14年虽三次抵制日货,但商业仍凋敝不振。其后商
贾稍有回升之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加紧掠夺,统治加紧,物资奇缺,商家濒临绝境,
多数倒闭,少数敷衍门面。
解放后,商业复苏。逐渐繁荣,在社会主义改造七年问,开展了“五反”运动,掌握粮食,
稳定物价,完成了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商业在农村普遍
地发展了供销合作社体系,国营商业在商品流通中占了绝对优势。并允许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商品分配首先照顾占人口 80%的农民。十年动乱,经济遭破坏,日用商品缺乏。粉碎“四人帮”,
商业日渐兴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商品流通以国营商业为主体,开展多种经营,搞活流通渠道。
集体商业,个体店铺遍布大街小巷。国营三级批发站降低批发起点,扩大横向交流,向外延伸
批发兼营零售。零售店改革核算体制,开展包供业务。饮食服务行业转制经营,实行个人承包。
农副产品采购改指令性计划为市场调节,改革初见成效。商品生产大上,购买力迅速增长。1985
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1.06亿元,为1949年的24.9倍,比1978年增长83%。商品投向吃的42.4%,
穿的20.1%,烧的5%,用的包括农业生产资料32.5%。商业服务网点含集体与个人,由1978年251
个,增加到2 057个。职工总人数6 243人,比1978年增加37.3%。农副产品采购额3 821万元,
由于1985年遭水灾粮食大面积减产较1978年下降7.7%,仍比1949年增长 7.1倍。建国37年粮食
收购完成370.46万吨,年均交售10.01万吨。粮食销售52.39万吨,年均销1.42万吨。外贸出口
额1985年 816.6万元,比1978年增长47.4倍。大豆、玉米、土产品、亚麻、活牛、狗皮方子、
人工蘑等45个品种进入国际市场,换外汇 1 045.5万元。物资部门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1985年完成钢材、木材、水泥、玻璃、煤炭等物资采购752.4万元,实现销售额79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