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一章 国营商业

章下序



  1946年中共中央下发“五·四”指示后,开展反奸清算。由市民会没收 8家配给店,成立
群众合作社与工人合作社,以及公营大众商场,国营与集体商业始在望奎兴起。翌年 1月成立
望奎贸易局,并接收了“大众商场”和“益民药店”,设立望奎第一、二百货商店。随着国营
商业信誉的提高。经营商品品种激增,销售网点已远不能满足。1948年 4月又设立第三百货商
店。9 月,粮栈附属的畜牧场改为土产部,10月县贸易局改为“贸易公司”,成为百货、粮食、
土产为主营的国营企业。下辖 8个经营单位。187名职工。仅12月份销售棉布6 000米,盐17.5
吨,煤油3吨,商品月销售额达2.89万元。1949年国营商业营业额占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50.4%。
1951年国营与公营商业占商品销售总额的 53.4%,国营商业由弱到强,迅速发展。当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商业更加壮大、繁荣、兴旺。城乡人民消费水平,由建
国初人均12元,上升为45.2元,增长2.77倍。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市场出现新问
题,商品供求间差距大,1960年商品可供量和需求量出现 197万元差距,市场呈现紧缺局面,
针织品脱销,布匹花色不全,群众持币量大,比上年增加 38%,冲击了市场。商品库存生产资
料上升,生活资料下降。棉布降72.4%。棉花降58.6%,鞋降 74.8%,火柴降99.9%,碗降97.3%。
经营品种减少,年末较年初少18.8%,脱销商品增加,排队争购增多。二季度脱销商品875种,
四季度达2 250种,糖果15元与5元0.5公斤,糕点5元与3元0.5公斤。收票依然压不住市场。为
争取缩小供求差距,1961年之后,本着中央提出“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方针,国营
商业对市场安排:吃的大搞代食品, 城镇人均淀粉35公斤,节日供应猪肉1.25公斤,鱼1.5公
斤,蛋10个,日供应蔬菜0.5公斤:用的肥皂城市每月每人半块,农村每季每人1块,香皂城市
每季每人1块,农村半年每人 1块,火柴每月每户5盒:穿的开展翻新补旧,节约利废运动,节
棉布做冬衣,发动居民做鞋每人供麻 0.1公斤;烧的组织元煤进货,发动群众打草拾柴,保证
人民生产、生活最低需要。到1966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 2 964.7万元,人均消费水平比1956年
增长88.6%。“文化大革命”期间2家公私合营企业转化为国营商业,国营商业已发展为百货纺
织、五金化工、中西医药、糖茶烟酒、石油燃料、蔬菜果品、肉食加工、饮食服务八大专业公
司。成立64个独立核算单位,83个零售网点。职工 2 994人,行业门类配套,商品品种齐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979年,市场日益繁荣。随着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商品
零售额达7 281万元。高于历史任何一年,是建国时的16倍。1956年的3.6倍,1966年的1.44倍,
比1978年增长24.5%。1980年居民购买力人均 127.4元,比1965年增长79.7%。国营商业已构成
一个比较完整、合理、方便消费的商业网。出现了经营灵活,服务多样的新型商品市场。

  1981年之后,在流通体制上坚持“多渠道,少环节”的方向。除积极扶植集体和个体商业
的发展外,着重改革了工业品的购销形式。工业品下乡比重增加,商品购销额一年比一年扩大。
同时改变商业企业存在的经营管理不善,效果不佳的状况。在商业系统14个基层企业,22个经
营网点的企财之间普遍确立了经营承包关系,试行经营责任制,开展“五好”企业、“六好”
职工的社会主义竞赛。商业企业由于行业多,工种杂,在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中,采取多种形
式:一、企财之间的经营责任制,分五种:①定额利润、全额分成;②定额利润、超额分成;
③利润包干、定额奖励;④定额亏损、减亏留用;⑤定额亏损、定额奖励。二、企业内部的经
营责任制,分三种:①定额到组、责任到人,联产、联销计酬;②个人承包、独立经营、定额
利润、费用自理;③集体承包、独立核算、盈利不缴、亏损自负。给企业带来了新变化:一是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高了劳动效率。解决了企业开“大锅饭”,职工端“铁饭碗”,盈亏与
职工无关:二是增强经营观点,转变了服务作风。改变了经营品种单一,守门待客的官商作风;
三是加强经济核算,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扭转了过去不讲核算、不计盈亏、不求经济效果的
局面;四是调动积极因素,促进了企业民主管理。转变了职工吃“大锅饭”,企业领导不注重
盈亏,不积极依靠群众管理企业。实行经营责任制之后,职工早来晚走多了,迟到早退少了,
礼貌待客多了,打架骂仗少了,认真管事多了,吃拿送损少了,勤恳认干多了,磨蹭混事少了。
推行过程中出现:确定劳动定额顾一头,处理利润分配上主张当年红,商品经营不顾方向,单
纯追求利润的倾向,逐步得到了纠正。

  “六五”期间商业企业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适销商品收购和推销。
1981年商品收购总额4 622.3万元,比1978年增长30.8%,其中工业品收购589.2万元,增长62.9%,
农副产品收购818.3万元,增长94.5%。一些关系人民生活的重要商品收购量都有所增加。1985
年由于农业遭灾,商品收购仅完成2 771.6万元。比1981年下降40%。一方面集体、个体商业全
面放开经营,采购门路广泛增多,从各种渠道进货。另方面生猪取消“派养派购”政策,收购
量明显下降。日用工业品的市场供应1981年之后比较充裕,一些生活必需品、火柴、肥皂、洗
衣粉、保温瓶、石油、灯泡等销售量逐年递增,部分穿着和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增长幅度较大,
棉花、化纤混纺布、棉毛衫裤、缝纫机、 自行车等增长10—20%。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
收录机等增长1—10倍。

  商品销售总额 5年年均4 518.3万元,比1978年增长88%。一些长期供应不足的工业品亦趋
缓和。扶植城镇集体和个体商业发展。①对集体和个体商业按批准的经营范围,统筹兼顾、积
极供应货源,降低批发起点,扩大横向交流。1985年国营批发商业供应集体商业的商品总额1 001.4
万元,占全民商业销售额的 32.3%。供应个体的商业总额达百万元。②帮助培训业务技术力量,
办训练班,抽调熟悉业务的骨干进行传帮带。③合理安排网点,充分利用小型分散、流动售货
的特点,补充国营网点之不足。④加强了对归口的集体商业的管理。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商业
和工业自销的发展,国营零售网点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个社会零
售额继续扩大,集体和个体商业在增加经营网点,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吃饭难”、“买菜难”
等问题基本解决。“六五”期间商业部门与供销合作社配合,努力疏通城乡渠道,积极组织工
业品下乡,对紧缺商品按确定城乡分配比例和数量保证供应,由供销社自由选购。1985年商品
零售总额7 170万元。其中:供销社占3 795万元,比1981年6 444万元(其中供销社3 600万元)
增长11.27%。

  比978年5 498万元(其中供销社2 789万元)增长30.4%。